考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二十年間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蘊含著豐富的戰略思想,正是這些戰略思想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指引中國走向繁榮。深刻認識并認真領會這些戰略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應用鄧小平理論,指導我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分析鄧小平理論的思想體系,可以看出:鄧小平理論不僅表現了上述的戰略特色,而且富有創造性,因而能夠不斷地在實施過程中被證明是正確的。
■鄧小平理論針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清晰、明確的目標。
鄧小平理論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根本問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回答,從而準確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深化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成為指導中國改革和開放、建設與發展的有力武器。
■鄧小平理論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之上,對事物保持敏銳的前瞻性,始終客觀、主動、積極地去面對環境。
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準確地把握了其中的精髓,而又能夠對其中涉及具體問題的論述進行恰當的揚棄,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因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鮮明地指出了中國發展的關鍵切入點,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早在1982年,鄧小平就指出:“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么能戰勝資本主義?”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初級階段,為了擺脫貧窮和落后,尤其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
“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作為新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南,鄧小平理論強調國家的大致方針要具有相對穩定性。鄧小平理論是科學,因為它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科學原理基礎之上,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成敗得失,借鑒了世界各國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注重人民群眾的力量和要求,因而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提出戰略中心大轉移之后,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作為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金占明 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