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成果 - 理論天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一個新貢獻。我們所以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對社會發展的動力,不僅限于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說“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都是講的主要的直接動力,并不排除還有別的形式。
  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鄧小平提出,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83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
  鄧小平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4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觀點。
  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支持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中寫上“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的話,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又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并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7頁)1985年,他提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1988年9月,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命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生產力的各要素都同科學技術分不開,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的勞動力。但是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新的特點,鄧小平據此進一步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并且正在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7頁)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具有極其深刻的內涵。
  第一,科技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是人類文明重要標志。恩格斯說過:“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革命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頁)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發生產力的飛躍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三百一十年前,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確立了經典力學的科學體系,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引發了18世紀的產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以大機器生產為主要標志的工業化社會。第二次科學革命是19世紀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以及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科學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堅實而直接的自然科學基礎。當前我們面臨的是第三次科學革命,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這次科技革命的沖擊和挑戰,來勢迅猛,突飛猛進,正在以空前的速度繼續向前發展,其影響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打上了科學技術的時代印記。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
  第二,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力量。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和飛速發展,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生產力巨大發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學技術的力量。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科學技術上落后,就會被動挨打。鄧小平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9頁)
  第三,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或主導要素。過去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現在,科學技術日益滲透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僅肯定了科學技術在本質上屬于生產力范疇,而且明確指出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生產力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不過,這種“第一”并不是簡單的順序排列,而是表示現代生產各個要素都要提高科技含量。有一個比喻,如果我們過去是把生產力(Q)與勞動者(YI)、勞動工具(Y2)、勞動對象(Y3)之間的關系,用一個公式表述為Q=F(Y1,Y2,Y3),那么,按鄧小平的新觀點,把科技設為X,這個公式則應為:Q=F〔Y1(X),Y2(X),Y3(X)〕。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們黨面對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的挑戰,著眼于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根據我國現實情況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