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成果 - 理論天地

 
踐行“初心”的偉大道路 ——習近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一文學習札記
 

  

[摘要]中國共產黨與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信仰的是共產主義,而不是什么別的主義。中國共產黨建黨時的奮斗精神,是挽數千年未有之大狂瀾于既倒的精神,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犧牲奮斗精神,是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勞動者第一次以全球商品生產主體的姿態,出現在世界歷史舞臺的中心。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馬克思的事業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更好、更快、更講道德、更有利于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正在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為建立一個團結協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馬克思;改革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什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什么是我們黨建黨時的奮斗精神?我們為什么出發?

今天,這是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必須深刻思考的根本問題。

192177日,《共產黨》月刊第六號,發表了一篇數百字的《短言》。這篇文字向全世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動搖了舊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同時產生了美國和日本兩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它們把帝國主義擴張的野心,“集注到東半球來”,即將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太平洋會議),就是帝國主義勢力分割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會議。如今,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都要喝中國勞動者的血,都要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肥料,而當今之中國,面對著兩個危局:一個是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一個則是淪為美國的殖民地。【《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頁。】

為了避免這樣悲慘的結局,《短言》號召全中國的勞動者們團結起來:“我們要撲滅世界資本主義,只有舉行社會革命建設勞工專政的國家,方能挽救當面的危機,免掉將來的苦痛!”【《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頁。】

也就是在那一年,也正是那個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黨的誕生。

那一年,毛澤東28歲,風華正茂,這正是參加黨的一大的代表的平均年齡。而歷史是如此充滿機緣,此后也正是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中華民族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

什么是我們黨建黨時的奮斗精神?那就是挽數千年未有之大狂瀾于既倒的精神,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犧牲奮斗精神,是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當時遠在德國的周恩來,與正在法國的蔡和森等勤工儉學生一起,成立了少年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

那時的劉少奇,正由毛澤東發起成立的湖南俄羅斯研究會派遣,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并成為了最早赴蘇俄留學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干部之一。

風雨如磐的暗夜里,就是這樣出現了一線光明,先覺者們就是這樣以血肉之軀,在沉重的歷史閘門之上,撞開了一個縫隙,開辟出一條絕地逢生的道路。他們就是這樣,向著未來、向著光明、向著民族解放和人類解放,不屈不撓地前進。

我們為什么出發?

先驅者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他們卻為了一個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這個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

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打碎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行動指南。

我們出發,就是為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去改造那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英國哲學家霍布斯(15881679)認為,人類永恒不變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們出于利己心,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著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斗爭,而道德只是人類理性為了結束像狼群一樣的爭斗而提出的和平條件。】的弱肉強食的世界體系。

習近平指出: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使我們黨得以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領導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今天依然處在他們所開創的偉大歷史進程中。

因此,我們依然需要深思并牢記:中國共產黨與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的根本區別究竟在哪里?

根本區別就在于:我們信仰的是共產主義,而不是什么別的主義。

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即使有一些曾經是進步的力量,其所訴諸的也不過就是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和“共和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候,近代以來的中國所流行著的,主要就是這樣的思想,近代中國所存在的較為進步的勢力,也不過就是這樣的政治力量。

為什么說以往一切政治力量都不能不受到其自身特殊利益局限呢?馬克思認為,這就是由于它們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市民社會”的基礎上,從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導向”的市民社會法則的束縛。而我們黨之所以能以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領導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我們黨能以辯證唯物的科學精神,超越舊世界的法則,特別是超越市民社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為人類的團結協作提供科學的方案。

馬克思曾經指出,共和主義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共和主義者們沒有意識到,近代歐洲意義上的國家,就是“市民社會”的國家,就是管理資產階級事務的委員會。那樣的國家所遵循的,是利潤競爭的市民社會法則,從而也就必然地、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目標,與這種“市民社會”的法則完全相反,是重建人類的團結與協作。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就是重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Gareth Stedman, Karl Marx: Greatness and Illusion,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6, P137.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再次向全世界重申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理念,深刻闡述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他指出:

“中國主張各國人民同心協力,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愿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共產黨人從來就不是烏托邦主義者。因為我們的力量源泉和社會革命的基礎,就是全中國和全世界的勞動者。

馬克思指出,要超越市民社會的法則,建立人類團結協作的共同體,需要前提,需要基礎。這里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就在于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團結起來。而這種聯合團結也需要堅實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勞動者能夠支配和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

馬克思是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廣闊視野,來闡釋世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的。

他指出,在古希臘城邦中存在兩個領域:一個是由家長所支配的家計領域(oikos),一個是公民討論公共事務的政治領域(Polis)——同樣地,現代社會也存在兩個彼此對立的領域:一個是資產階級所支配的私有財產的領域,一個則是全球公共事務領域。

與資產階級不同,現代無產階級,從它產生起,就是為大家、為全世界而工作的——這是因為:現代無產階級是伴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而產生的,因此,那種以為無產階級是為了自己而工作的觀點是錯誤的,而以為無產階級是為了“老板”們工作,這就是欺騙。一旦無產階級意識到:他們自己是為全世界而工作,他們就成為了現代公民——如果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公民,是指城邦里的自由人的話,那么,馬克思所說的現代公民,就是指無產階級。【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馬克思是在全面總結和批判人類一切精神成果的基礎上,深刻闡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的。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批判地指出:黑格爾認為,人類自由的基礎,就在于“人能夠支配物”。但是,在現實世界里,廣大勞動者不但不能支配物,不能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而且,他們自己也淪為了商品、淪為了物,因此,人類解放的過程,人類爭取自由的斗爭,就必然地、深刻地體現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掌握和支配自己的勞動果實和創造物的斗爭。【參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51頁。】

由此,馬克思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就必須建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了這樣的制度,勞動者的解放才會有政治上的保障。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做的。我們的革命,就是為勞動者求解放。

習近平指出: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

1918年,馬克思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毛澤東來到北京大學。從李大釗等人那里,他了解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然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機緣遠不止于此。

1852年起,馬克思便在《紐約先驅論壇報》撰寫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和亞洲的文章。其中,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馬克思援引黑格爾的“兩極相聯”原理,辯證地闡述了中國與西方的關系。他認為,中國與西方處于“兩極相聯”的關系之中,能夠對西方世界之命運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就是中國。這里所謂“相聯”,就是指中國是個巨大的市場,“如果這個大市場突然縮小,那么(西方經濟)危機的來臨必然加速”【《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頁。】;反之,如果中國的市場擴大,全球經濟就會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發展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與西方發展方式的不同。馬克思指出,由于中國文明誕生于干旱少雨的華北地區,這就使得公共水利工程成為土地耕作的前提。在中國,正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共同勞動,使得大的共同體(統一體)得以形成,然后,在那些水利問題得以解決的地方,方才派生出村落和家庭的土地耕作。“那些通過勞動而實際占有的共同條件,如在亞細亞各民族中起過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還有交通工具等,就表現為更高的統一體。”因此,正是這種自然條件,使中國成為一個“天然的共同體”,而這種共同體“并不是共同占有(暫時的)和利用土地的結果,而是其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8466頁。】

但是,在西方,首先是在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中,對土地的占有,并不是通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共同勞動為前提,而主要是通過戰爭的形式進行。個人財產不是“像東方的灌溉渠道那樣”,“靠公共勞動來利用”,而是作為戰利品而存在,羅馬公民就是戰士,“土地私有者只有作為羅馬人才是土地私有者,而作為羅馬人,他就是土地私有者”。而中世紀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所有制形式),則是“在外地商人和手工業者定居的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土著居民也被吸引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去”。然后,“它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中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69471472頁。】

因此,中國的發展方式決定了:共同體的基礎,就是共同的勞動,這樣的共同體乃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個人發展必須以共同體的維護和發展為前提,個人發展必須以融入共同體為前提。但是,西方的所有制形式是建立在戰爭與商業的基礎上的,在這種發展方式中,卻是私人利益的發展為共同體的形成制造了前提,在那里,共同體總是“暫時性的”,為了私人利益的發展,可以破壞乃至摧毀共同體——或者說,在希臘羅馬共同體中,已經包含著作為戰利品的私有財產與公共財產之間的對立,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也進一步推動著城鄉的對立,也正是從這樣一種發展方式中,方才產生了“市民社會”的——或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

我們理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需要有馬克思那樣廣闊的歷史視野。實際上,也只有理解和掌握馬克思的這些經典論述,我們才能深刻理解習近平的論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道路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自信從來不是沒有歷史依托的。實際上,只有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我們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正像我們的革命與建設一樣,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樣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陷入空前經濟危機的國際大背景下展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建設,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嚴酷封鎖的結果。我們的改革開放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為了建立人類命運和利益共同體,而不是瓦解和摧毀人類命運共同體。

通過改革開放,中西文明進行了深刻的交融與交匯,使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得到了飛躍性發展。改革開放的輝煌歷史再次證明:封鎖、孤立、貿易保護主義、冷戰思維不得人心,只有打破壁壘,團結協作,人類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勞動者第一次以全球商品生產主體的姿態,出現在世界歷史舞臺的中心,中國勞動者的群像,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今天,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已經超過了30%,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中國勞動者成為世界商品生產主體的時候,世界商品生產與交換的主要規則,還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世界貨幣生產與交換的權力與規則,還掌握在以華爾街為核心的資本金融集團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自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產生以來,世界生產中心與資本中心相分離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就是全球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由于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廣大發展中國家,依然面對著基礎設施短缺、資金短缺的發展困境。

當今世界,處于更為根本性的歷史轉折關頭;當今人類,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是束手無策,更不是墮入空想。現實和歷史都告訴我們,破解當前問題的動力,就在于找回我們奮斗的初心,就是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中,去尋找破解現實問題的答案。

當年,正是為了使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者能夠團結起來,以“國際”的方式,參與世界商品生產交換規則的制定,參與國際資本規則的制定,馬克思和恩格斯方才親手創立了第一國際。馬克思深刻認識到:要使勞動者能夠支配自己的創造物,要使人支配物,不僅需要建立勞動者的政權,不僅需要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勞動者的聯合——以支配商品生產與交換,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實現勞動對于資本的支配,只有勞動者的聯合壯大到了這樣的程度——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掌握和支配資本,才能真正談得上破除“資本拜物教”這種最大的“物的支配”。

于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這樣預言說:“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因此,把資本變成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6頁。】

在《共產黨宣言》發表的那個時代,世界上還沒有勞動者當家作主的國家。在此后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的過程中,像中國共產黨一樣,付出了28年浴血奮戰的代價;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像中國一樣,能夠頂住世界兩大霸權的全面封鎖,獨立自主地建立起現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世界上也還沒有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像中國一樣,通過40年改革開放,成長為世界商品生產與交換的主體。

更為重要的是: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政黨,當然也沒有哪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夠以8900多萬黨員的規模,歷經風雨滄桑,向全世界莊嚴宣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建立一個團結協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習近平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人類歷史的莊嚴承諾。

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馬克思的事業進入了新時代。

改革開放再出發,“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偉大實踐,使世界生產中心與資本中心的結合,第一次成為了可能。它觸及到全球發展不平衡的根源,并為從根本上解決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提供了現實的制度保障。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找到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另外一種新的經濟全球化道路,找到了一條更為公平、更為全面,通向人類命運和利益共同體的發展道路。它將改變世界資本和投資的流向,它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規律不可抗拒。中國共產黨所貢獻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正在為全世界追求和平與發展的人們所歡迎和接受。

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互相促進,統籌聯動,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在形成。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更好、更快、更講道德、更有利于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發展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正在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為建立一個團結協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已經奮斗了近百年。

“而今邁步從頭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正在穩步地、不屈不撓地,將《共產黨宣言》的偉大構想,變成現實。

回望來路,我們感慨萬千;面向未來,面對挑戰,我們堅信:“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我們充滿信心。

而我們的信心,從根本上說,就來自我們偉大的黨和人民,經歷千辛萬苦,經歷不懈奮斗,在今天這樣一個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關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是對人類現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指導我們事業前進的理論基礎。

“偉大也要有人懂。”我們必須在忘我的工作中,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的奮斗中,在波瀾壯闊的實踐中,不斷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意義的認識。

“相信人民,相信黨。”我們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我們必須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今天,我們的黨和人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的黨和人民也承受著前人所未能承受之重。我們必須堅持下去,我們必須努力奮斗。因為我們正置身于人類解放的壯麗事業之中,生逢偉大時代,不辜負偉大時代,這是我們的使命。

歷經千辛萬苦,歷經艱難曲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馬克思的事業,人類解放的宏愿,將通過我們的工作,發揚壯大。無數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犧牲了,今天,讓我們高舉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繼往開來,奮勇前進。

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毛澤東的話: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參見《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

*該文是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的一部分,收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6頁。本文所引習近平講話均出自該篇文章。

(本文作者:韓毓海,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