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在全國開展了“農業學大寨”運動,棗莊的“農業學大寨”也于是年開始。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全國性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結束;這一年的12月25日至28日,棗莊市第三節貧下中農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如何圍繞實現四個現代化,把貧協工作的重點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這次會議的召開算是為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畫了句號。
一、基本歷程
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前后歷時15年。從歷史時段上可分為“文革”前、“文革”期間、“文革”后。
(一)“文革”前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
這一時期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主要以參觀、學習為主。
1964年春節前后,全市組織各級干部600余人五下臨沂,分別參觀治山、治澇情況;入冬后又組織千余人,四下臨沂、一下滕縣,進一步解決思想問題。
1965年12月14日,滕縣縣委領導帶領全縣392名干部參加了中共濟寧地委召開的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范、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報告會。與會人員一致表示,堅決響應黨中央、省、地、縣委的號召,樹雄心、立大志、學大寨、趕大寨、走大寨路。會后,縣委向全縣發出通知,指出:要堅持毛澤東思想掛帥,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樹雄心、立大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大搞科學試驗,實行科學種田;徹底改變工作作風,帶頭參加勞動,讓大寨精神和先進生產經驗,在大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隨后幾天,棗莊市委、市人委聯合發出《關于認真學習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報告的通知》,要求學大寨首先要學大寨人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徹底革命的精神;學習他們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時時事事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學習他們始終堅持以積極斗爭、兩條道路斗爭為綱,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貫徹黨的階級路線,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打擊地富反壞的破壞活動;學習大寨大隊干部立場堅定,方向明確,大公無私,辦事公道,一貫帶頭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和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大搞科學試驗,通過實踐,摸索經驗,找出規律,指導生產的經驗。
1966年3月8日,棗莊市先代會和貧下中農代表會議召開,市長李杰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為爭取1966年農業生產大豐收而奮斗》的報告,對學習大寨作了進一步的強調和部署。
這期間,市委、市人委還插標設點、樹立自己的典型。以柏山大隊作為治山修筑梯田的標,以坊上公社作為治理澇洼的標,以土樓河謝山大隊作為積肥的標。同時,市、區、社層層樹立了45個基本大隊的標,先后組織了1600余人到這些單位參觀學習。
(二)“文革”期間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進入高潮,各類群眾性的造反組織興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級各部門和廣大群眾都將關注點放在了斗爭、奪權上,“農業學大寨”運動暫時冷卻。
1968年4月3日,農業部印發了《全國學大寨勞動管理經驗現場會議紀要》;6月上旬,山東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召開座談會,交流學大寨經驗。座談會強調:學大寨,最根本的就是像大寨人那樣,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實現人的思想革命化;狠抓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和兩條路線的斗爭,經常批判資產階級;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徹底改變自然面貌。這一年的3月15日,棗莊市革命委員會成立,3月20日發布的公告稱,棗莊市的黨政財文大權自3月20日起歸市各位。棗莊的社會局勢從整體上相對趨于穩定了一些。在這樣的背景下,沉寂近兩年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又熱了起來。市革委派出大批干部赴大寨參觀;12月11日,作出《關于開展“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決定》,《決定》指出:一、以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為綱,掀起“農業學大寨”的新高潮。二、“農業學大寨”必須抓根本。就是把大寨大隊永遠緊跟毛主席,一心一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好思想、好經驗真正學到手,見之于行動。三、“農業學大寨”必須狠抓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深入持久的開展革命大批判,打一場人民戰爭。四、“農業學大寨”必須放手發動群眾,堅決依靠貧下中農。12月17日,在市革委會召開“農業學大寨”會議之后,各社隊紛紛舉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認真落實毛澤東關于“農業學大寨”的指示;1969年3月4日,滕縣革委會以[1969]79號文發出通知,決定在生產指揮部內設“農業學大寨”辦公室。全市初步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
1970年8月底,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召開,總結推廣了昔陽學大寨、三年建成大寨縣的經驗,在全國開展了學大寨、趕昔陽的群眾運動。10月20日至11月5日,山東省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的任務是如何進一步掀起“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新高潮問題。省農村工作會議結束后,棗莊市、區、社革委黨的核心領導小組都及時的學習了會議精神,研究了貫徹意見,然后立即分別召開了直屬機關、工礦企業、學校、大隊、生產隊干部,黨團員、民兵干部和貧下中農代表會議,傳達貫徹了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會議的規模很大,每個公社一般的400—700人,多者千人,全市組織140多名干部深入公社,白天開會,晚上回隊傳達貫徹。在貫徹過程中各級黨組織和革委會始終把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擺在首位,狠抓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這個綱,深入開展大批判,大搞路線分析,當時取得的共識是:什么時候緊跟隨毛主席,堅決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革命就勝利、生產就發展;什么時候違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革命就受挫折,生產就遭破壞。
70年12月7日至9日,棗莊市革委召開了全市農業學大寨現場會議,市、區、社革委會負責人和部分大隊負責人,市直各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首先學習了毛澤東、林彪批準的中發64號文件,學習了省革委黨的核心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決定,現場參觀了學大寨較好的七個大隊,聽了經驗介紹,這次會議得出的結論是:學大寨必須抓根本,把用毛澤東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必須狠抓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與一切違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錯誤傾向斗;必須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必須狠抓領導班子的革命化建設,這次會議,進一步促進了全市“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深入開展。
1971年5月15日,市革委在薛城召開了由各區、公社、分管農業書記、學大寨先進單位以及薛城、公社、大隊干部1523人參加的“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會議,會上交流了農業學大寨的經驗,提出了進一步學習大寨的措施。這一年的9月13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林彪叛黨叛國的“九、一三”事件,這以后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也加入了批判林彪罪行的內容。
197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棗莊市農村工作會議召開,與會人員認真學習了毛澤東關于發展農業的指示和中央領導在全國北方十四省市抗旱保豐收會議上的講話,會上有11個先進單位作了農業學大寨的經驗介紹。最后市委書記宗國治作了《以路線斗爭為綱,以批林整風為動力,進一步掀起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新高潮,為實現“四五”上〈綱要〉和每人占有糧食800斤的偉大目標而奮斗》的總結報告。
1973年3月10日至15日,棗莊市第二次貧下中農代表大會召開,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全市人民一定要貫徹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抓大事,促大干,再接再厲,艱苦奮斗,把農業學大寨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同年9月14日至18日,滕縣縣委召開農業學大寨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公社、管區、大隊以及縣直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共2500余人,會議總結了三年來農業學大寨的經驗教訓,縣委書記王傳忠作了《學大寨、趕昔陽,為加速建成大寨式的縣而奮斗》的報告。會上,有級索、柴胡店公社和城郊公社的馮村管區以及北徐莊、史村、東江大隊介紹了各自的學大寨的經驗。
進入1974年,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進一步深入開展,2月,棗莊市委下達“農業學大寨”意見,《意見》指出:全市三年來“農業學大寨”運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全國全省的“農業學大寨”相比還遠遠落在后面,必須緊急動員起來大干、苦干,為兩年全市農業上“綱要”而奮斗。本年1月29日至2月4日,滕縣縣委召開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會議,縣委書記王傳忠作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大”精神,把全縣農業學大寨運動推向新高潮》的報告;2月13日至22日,嶧城區召開“農業學大寨”會議,會議落實了1974年農業生產發展規劃,推動了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
1975年到“文革”結束,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又掀起了一個高潮,1975年1月4日至18日,中共山東省委在煙臺召開了由1223人參加的全省農業學大寨會議。主要是交流農業學大寨經驗,研究把“農業學大寨”運動推向新高潮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滕縣被授予全省“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稱號,該縣還有3個公社(望莊、城郊、木石)榮獲“山東省農業學大寨先進公社”稱號。9月15日至10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華國鋒在會議上指出:“普及大寨縣是全黨的戰斗任務,建成大寨縣,縣委是關鍵”。隨后山東省委,濟南部隊黨委召開大會,進一步貫徹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10月28日至31日棗莊市委召開了由公社常委以上干部參加的會議。會上,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的人員匯報了大會情況和主要精神,傳達了鄧小平在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并具體介紹了大寨的經驗,王潤齋書記作了總結講話。有500余人自始至終參加會議,市直學校干部2000多人聽取了報告。會后市委抽調機關干部和知識青年,向薛城區派出了500多人的農業學大寨工作隊。10月31日,嶧城區向市委立下軍令狀,決心三年建成大寨社和大寨隊。11月13日,薛城區委作出苦戰三年建成大寨區的決議。12月1日,在接到省委向中央的《關于學習貫徹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的報告》后,市委召開了有大隊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常委、區委常委和市直各部門領導干部2100多人參加的全市農業學大寨會議,重新學習中央21號文件,學習省委向中央的報告。市委書記王潤齋在會上作了題為《進一步掀起大學習、大動員的高潮,為盡快普及大寨縣而奮斗的報告》,要求到1980年全部建成大寨區,進一步掀起大學習、大宣傳、大動員、大落實的新高潮;大批修正主義、大批資本主義的新高潮;大干社會主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新高潮。12月16日,滕縣縣委組建“戰山河民兵團”,共抽調6580人,其中婦女戰士2150,組建52個連,140個排,用以推動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深入發展。
1976年3月5日,棗莊市委駐薛城區農業學大寨工作隊成立了臨時黨委,5月26日,棗莊市工交基建、財貿學大慶、學大寨先進代表會議召開,表彰了學大寨先進集體、先進個人。6月29日,為支援農業學大寨,奪取三夏生產的全面勝利,市委召開會議,組織萬余名干部職工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1976年10月,隨著“四人幫”的垮臺,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農業學大寨”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三)“文革”后的農業學大寨運動
1976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山東省農業學大寨會議在昌濰地區召開,會議要求全省農村掀起一個比去年規模更大、勁頭更足的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運動。12月中旬,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舉行,要求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書記親自動手,全黨大辦農業,在這次會議上,滕縣被評為“大寨式先進縣”。
1977年1月6日至14日,棗莊市委召開傳達貫徹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大會,省委書記秦和珍出席大會并講話。大會號召全市人民大學習、大宣傳、大落實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打一場揭批“四人幫”反黨集團的人民戰爭,掀起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新高潮。各區分別召開會議,傳達貫徹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精神,表彰先進單位,制定學大寨計劃。滕縣于9日至15日開會傳達貫徹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會上對農業學大寨24個先進公社、108個管區、755個大隊進行了表彰。會議有12萬3千人參加,中心會場設在縣革委禮堂,下設20個分會場。
1977年8月8日至13日,棗莊市“農業學大寨”檢查評比大會召開。參加大會的有各區、公社、大隊的主要負責人,市直和各區直有關部門負責人,駐棗部隊和知識青年代表有2000余人,市委要求要團結起來,為實現糧食“過江”,第二年糧食畝產過千斤面奮斗,掀起一個更大規模的、普及大寨縣群眾運動的新高潮。11月下旬,在全市農業生產評比檢查會議上,市委要求工交、財貿、文教、衛生等各條戰線要千方百計支援農業,為建設高產穩產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為農業學大寨做出積極的貢獻。
進入1978年,“農業學大寨”運動也到了尾聲,4月28日,滕縣被省委“農業學大寨”辦公室、省革委農業辦公室評為全省24個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區)之一。7月19日,市委傳達貫徹全國財貿“雙學”會議精神,號召全市財貿戰線廣大干部職工,迅速掀起大學習、大宣傳、大落實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精神的熱潮。12月25日至28日,棗莊市第三屆貧下中農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的中心內容是如何貫徹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隨后的一段時間,棗莊市各級黨組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棗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也落下了帷幕。
二、學大寨的成績
棗莊“農業學大寨”的成績主要體現在農田水利建設和生產條件上,1971年—1972年冬春兩季,棗莊市四個區共深翻整平土地28萬多畝,修臺條田12萬畝,三合一梯田2萬多畝,打機井和大井91眼,新建擴建小水庫45座,小塘壩98座,小型提水站123處。新擴大水澆地69500畝,共新建高產穩產田101300畝。1970年至1975年,深翻土地160多萬畝,建設穩產高產田30多萬畝,排澇面積擴大20多萬畝,灌溉面積增加27萬多畝,糧食總產6億多斤,五年增加2億多斤,棗莊的四個區(無市中區和滕縣)涌現了24個學大寨先進公社,12個過“長江”的公社。滕縣1970年至1973年三年共完成土石方九千八百萬立方,共建大寨田16萬畝,開鑿巖石、馬河環山干渠354里,打機井6700多眼,深翻土地40萬畝。改造澇洼8萬畝。全縣水澆面積由1970年的82萬畝,增加到73年的93萬畝,穩產高產田由1970年的44 萬畝增加到60萬畝。全縣各種動力機械由1970年的5307臺、56732馬力,到73年增加到10017臺,129685馬力。糧食產量和經濟作物產量逐年增加,在1970年糧食畝產422 斤,總產五億4千一百三十萬斤,1973年,戰勝了秋旱,畝產仍達到了570斤,總產七億一千多萬斤,比1970年增加一億三千萬斤。1973年10萬畝棉花,單產皮棉82斤,總產達到840萬斤,比1970年栽植黃煙九萬三千畝,單產273斤,總產二千五百四十九萬斤,比1970年翻了一番。滕縣也因此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學大寨先進縣。1977年5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農林部長沙風來滕縣視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7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副總理陳永貴、農業部部長楊立功和8個省的省委負責人,視察了洪山口農田基本建設現場,均對滕縣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表示了肯定。
三、教訓
大寨的經驗最集中的是“三條根本經驗”,即“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大干社會主義”,簡稱大批促大干。棗莊的“農業學大寨”在工作方法和經驗上也總是貫穿著這幾條。
一、堅持不懈地用毛澤東(后來還有華國鋒)的指示和黨中央的指示,統一全黨和全體人民的思想。每當毛澤東和黨中央有重要指示的時候,就立即掀起大學習、大宣傳、大落實的熱潮,讓廣大干部都知道毛主席和黨中央是怎么說的。二、整頓領導班子,提高戰斗力。狠抓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堅持不懈地學習理論,整黨整風,端正領導班子的思想政治路線,調整充實各級領導班子。調動黨員干部從事“農業學大寨”工作的積極性。三、大批修正主義,大批資本主義,大批資產階級派性,深入進行基本路線教育,同階級敵人斗,同資本主義勢力斗,同資產階級派性斗,社會主義正氣上升,資本主義歪風下降。四、狠抓革命,猛促生產。“農業學大寨”總體的經驗就是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指示統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統一出來的;是整頓領導班子整頓出來的;是大批修正主義、大批資本主義,大批資產階級派性,大批出來的;就是大干社會主義,大干出來的。粉碎“四人幫”后,還加了一條,就是同“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作斗爭,七斗八斗,斗出來的。
棗莊的“農業學大寨”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表現為政治對經濟的肆意踐踏和蹂躪,農業本就是一個產業,卻加入諸多的政治內容,批劉少奇、批林彪、批鄧小平、批“四人幫”都是“農業學大寨”的重要舉措。不斷地、人為地制造階級斗爭。薛城區南常公社1971年清出叛徒、特務、反革命分子44人,定為階級敵人。說是團結教育了廣大群眾,煞住了資本主義歪風。
棗莊的“農業學大寨”不斷鼓吹平均主義,不斷地割資本主義尾巴,堵資本主義的路。滕縣通過調查研究,將分自留地、棄農經商、副業單干、集體上市場出售糧食定為少數農民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齊村區北莊公社雙山澗大隊的一個支部書記開荒地、擴種自留地,將十幾畝好地分給群眾作為自留地,二千三百棵果樹也包產到戶,全大隊有一百八十多戶搞小開荒擴大自留地被認為資本主義泛濫成災,支部書記接受批斗,支部被整頓。
棗莊“農業學大寨”在農田水利建設和生產條件上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但那是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科學種田的結果,那些成績和后來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得巨大成就相比,顯得太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