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成果 - 專題研究

 
長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人類信念巔峰
 

  


  油畫《革命理想高于天》

  今年是中國工農

  紅軍長征出征90周年。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以這樣雄偉壯麗、無比自豪、氣壯山河的語言表達長征這一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在世界軍事史乃至人類發展進程中也是極為罕見的事件:“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從一定意義上講,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就是我黨我軍的“根”,中國工農紅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不可摧的偉大內心信仰和執念力量,就是我黨我軍的“魂”。

  

  孫繼先

  

  劉興元

  

  孔慶德

  漫漫遠征路上的齊魯勇士

  由于土地革命戰爭早期的起義與戰役戰斗多發生在江西、湖南和廣東等南方省份,所以,漫漫長征路上的山東籍的將領較少,官兵也少,在參加紅軍長征的無數閃爍燦爛星光的紅軍將士中,我仰望找到了屬于山東省的亮星。作為一個出生、成長于山東的戰史研究者,在中國工農紅軍踏上漫漫長征之路90周年后的今天,讓山東鄉親中涌現出來的紅軍勇士們,刻進每個人的腦海,永遠銘記著感動著。

  孫繼先:山東曹縣人,1911年出生,開國中將。濟南戰役中任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濟南戰役中,率部拿下外圍崮山、大青山;在國民黨軍第96軍軍長吳化文對于戰場起義舉棋不定時,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20分鐘打掉吳化文部守備簸箕山的一個營,給了吳化文極大震動,吳化文在強大軍事壓力下,主動要求與孫繼先通電話,從猶豫不決變為完全滿足我軍提出的要求,馬上撤出了臘山南坡任家山口的守備,放棄了機場防御,放下了商埠以西壕溝上的吊橋,為3縱提供了一條通向商埠的重要通道。

  長征中,孫繼先任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營長,被稱為紅軍第一營營長。在一團團長楊得志(開國上將)直接領導下,率部完成了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戰斗。特別是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時,孫繼先率二連連長熊尚林等17勇士乘船冒著槍林彈雨,登上對岸。占領了設在江邊的碉堡,打退了拼命掙扎的守敵一次又一次地瘋狂反撲,掩護紅軍主力一船又一船地渡過了大渡河。1935年11月率部參加了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最后一仗直羅鎮戰役——史稱紅軍“奠基陜北”之仗,從此中央紅軍勝利結束長征。戰后,孫繼先被提拔為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參謀長。

  劉興元:山東莒縣人,1908年出生,開國中將。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總衛生部總務處處長,負責中央紅軍幾萬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中央工作團(團長董必武副團長徐特立)和女同志、重病人員。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隨左路軍行動,與張國燾分裂黨的行為進行了抗爭,1936年任衛生部組織科科長;三過草地,歷盡艱險,為紅軍的總務和衛生工作及衛生部黨的組織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稱贊。解放戰爭時任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政委,參加了遼沈戰役;1975年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孔慶德:山東曲阜人,1912年出生,開國中將。紅四方面軍長征時任副團長,包座戰役后,提升為團長,在與國民黨川軍作戰時,親自到一線帶頭沖殺,光榮負傷,隨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后,升任師長,新中國成立后在武漢軍區副司令員職位上離休。

  這里還要特別介紹兩位湖北籍紅軍烈士,二人都是湖北省紅安縣人,他們就是壯烈犧牲在濟南戰役中的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師長王吉文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7師政委徐海珊。王吉文犧牲時年僅32歲,他14歲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時任紅軍某部營長,率部三過草地,長征中右腿被打入一顆子彈彈頭,這顆彈頭隨他轉戰南北,直到在濟南犧牲也沒有取出。解放戰爭中還曾率部參加攻克洛陽、開封的攻堅作戰。徐海珊犧牲時年僅38歲,他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老紅軍。王吉文和徐海珊被安葬在濟南英雄山上,是濟南人心中的大英雄。這兩人是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及在渡江戰役與上海戰役中,“唯二”犧牲的正師職首長。

  在歷史的低谷中創造歷史的巔峰

  唐代詩人王維詠詩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人問,什么人能在歷史的低谷中創造歷史的巔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用歷史真實和長征腳印,交出滿分答卷:我們能。

  中共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三方四路”紅軍在長征中進行了數百次戰役戰斗,橫渡河流百余條,翻越高山數十座(包括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消滅擊潰敵人數百個團,轉戰14個省區,包括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肅、陜西、安徽、湖北、河南。紅軍長征途中犧牲了數百位營級以上干部,這之中有戰死的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紅25軍政委吳煥先、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紅33軍政治部主任李伯選、紅三軍團4師師長洪超、紅五軍團34師師長陳樹湘、紅五軍團34師政委程翠林、紅二方面軍16師師長張輝、紅六軍團18師師長龍云與17師師長吳正卿、紅31軍91師師長韓家松等高級將領,四路紅軍出發前總計有20萬人,到達陜北后僅保存五六萬人,近四分之三的將士犧牲或失散在長征路上。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中,僅陳毅元帥因負重傷,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未能參加長征;十大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中,粟裕任第七軍團參謀長早于中央紅軍主力先東征北進,在浙江、福建、安徽進行了三年生死之戰,許光達大將被黨組織安排在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其他八位都參加了長征。長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必然選擇之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棟梁之才的必經考驗之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大將的必修戰爭閱歷之課。

  中央紅軍在“左”傾錯誤路線指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退卻、長途轉移——長征。長征是中國革命從大危急轉向大穩固、從大挫折走向大勝利的遠程行軍絕唱,史無前例。長征的勝利結束,莊嚴宣告了敵人幾倍甚至幾十倍勝于紅軍兵力的圍追堵截的徹底失敗,打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隊伍培育了大批無私奉獻、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的領導層、中堅和人民武裝力量,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援下,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長征中毛澤東的用兵如神

  在中央蘇區,毛澤東主席被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打壓。在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博古支持下,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教條主義思維極強的德國人李德成了指揮紅軍的“天王老子”,在打正規戰、陣地戰思想指導下的紅軍,損兵折將,屢受重挫,被迫長征即戰略大轉移。

  在過第四道敵人封鎖線時,中央紅軍從出征時的8萬多人銳減到3萬人。長征開始三個月里,毛澤東在通道、黎平、猴場等會議上屢屢進諫、頻頻發言,改變了紅軍向北的路線,避開了敵人的重兵設圍,改向西,向貴州等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轉進,并使中央紅軍高級將領們對博古、李德的作戰方針產生了懷疑和批評,終于,在1935年1月15日—17日舉行的遵義會議上,毛主席重新獲得了軍事指揮的領導權,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迎來了自己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1960年,二戰名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時,對與之會見的毛主席說:“您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請問,這三場戰役是您指揮的最滿意的戰役嗎?”毛主席淡淡一笑,回答出乎蒙哥馬利的意料,毛主席說:“三大戰役沒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重新回到中央領導崗位的毛澤東不負紅軍官兵厚望,以中央紅軍長征中最精彩、最不可能、最驚心動魄、最不可設想的戰略戰術,以機動靈活、機智果敢的行動,在奔騰的赤水河兩岸穿梭往復,縱橫馳騁于國民黨中央軍、川軍、滇軍、黔軍等40余萬兵力的圍堵之中,在“敵重兵,壓黔境”中用運動、佯動和誘敵,積極創造與敏銳捕捉戰機,最終“戲耍”緊追強圍的國民黨重兵,創造了弱軍完勝強敵的軍事奇跡,從根本上扭轉了紅軍的被動局面,成功擺脫了圍堵的國民黨大軍。紅軍鐵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敵料,毛澤東指揮如有“神”助,黔滇川邊紅軍威名揚天下。蔣介石從中央紅軍一系列行動中,驚呼:不得了,毛澤東又“出山”了;紅軍將士則群情振奮,“全黨全軍齊歡慶,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革命磅礴向前進。”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文章中說:“如果說在貿易上時間是金錢,那么在戰爭中時間就是勝利。放過有利的時機,不利用機會調派優勢兵力去對付敵人,這就是犯了戰爭中可能犯的最大錯誤。”長征同樣讓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水平在最危難、最復雜、最難以“翻盤”的險境中得到展示、檢驗,由此得到拍掌贊頌和真心擁護。毛澤東做到了用兵無常勢、如水無常形。

  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世界軍事史上最長、最險、最扣人心弦的行軍作戰,為毛主席及中央紅軍提供了遼闊巨大的舞臺。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上山如海、二渡烏江神兵展、佯攻貴陽逼昆明、調虎離山渡金沙、一師強渡大渡河、二師飛奪瀘定橋、征服茫茫大雪山、步步履險穿草地、臘子口上降天兵、六盤山下進甘南、直羅鎮上奠基禮……長征路上,紅軍有走有打,誘敵戲敵,示西實東,示南實北,從劣勢走向優勢,從被動走向主動,把歷史悠久的中國兵法之妙和紅軍的現實作戰環境、作戰對象有機結合起來,淋漓盡致的發揮,出神入化的運用,屢戰屢勝。

  

  紅軍長征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

  長征是人類突破生存極限的挑戰

  長征中紅三軍團軍團長、陜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說:“那時干部和戰士真是骨瘦如柴,身體非常虛弱,出臘子口,往哈達鋪走的行軍途中,時常見到道旁有同志無緣無故倒地就死了。”他的話反映了當時紅軍長征途中的實況。1988年,授銜上將的尤太忠回憶道:我在草地上病倒了,紅軍31軍政委詹才芳看到了幾個紅軍圍著一個人站在草地上,下馬問“怎么了”,一個紅軍介紹:“這個人病得太厲害了,走不出草原了”,詹才芳仔細看了看說:“這么年輕的一個高個子,好了可以扛個機槍,你們幾個也弱得抬不了他,這樣吧,讓他拉著我的馬的尾巴,慢慢走試試。”尤太忠就拉著詹才芳政委的馬尾巴,慢慢走出了草地。尤太忠后來告訴眾人:“一條馬尾巴救了我一條命”。

  紅軍將士回憶,長征途中最難的是過草地。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回憶道:“走出草地后,我感覺是從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間。”

  警衛戰士戴天福病了,自知不行了,犧牲前,把給重傷員的一小塊馬肉拿出來交給身邊的戰友,讓戰友把馬肉捎給毛主席,讓毛主席保重,領導紅軍前進,毛主席聽了為之動容。紅軍長征用時之長、兵員之多、行程之遠、自然環境之險惡艱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在世界軍事史上和人類歷史中沒有相似記錄。艱難長征路,紅軍是以什么樣的信念和精神,以什么樣的行為,一寸寸、一尺尺跨越的,讓人萬分驚嘆。

  

  紅一軍團參謀部人員

  長征傳授給后人的睿智與力量

  世界軍事史上無法復制的歷史奇跡——長征,至今已經是出征90周年了。紅軍長征這“昨天”的故事,告訴今天和明天的人們什么秘訣呢?

  至今,開國將帥參加過長征的還健在的只有張力雄少將一人了,他1913年11月出生,已經110歲高壽了。100年前,10歲的他是一個造紙廠的小童工,1929年他見到了紀律嚴明、開倉放糧的紅軍,如迷霧中見到了太陽,他抓住機會報名參加紅軍。長征中,他已經是團政委了,他一生很遺憾的一件事是在過草地時,一位紅軍戰士犧牲前對他說:“告訴我家里,我是紅軍。”但他一直沒有找到這位戰友的家。

  長征的偉大實踐和驕人過程,向人類展示著這樣的寶貴財富: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紅軍三支主力都是在敵重兵圍剿、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開始實施戰略退卻的。面對強敵,必須實施戰略防御步驟,保存軍力,才能最后戰勝敵人。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左”傾教條主義者把戰略轉移污蔑是“逃跑”,當做“懦夫”行為進行指責,使紅軍險遭覆滅之災。遵義會議,才讓黨的實事求是正確路線得到恢復,毛主席果斷地把中國革命大本營從東南調整到西北,正確選擇了北上抗日,雖經萬難,最終使紅軍轉危為安,從而“三軍過后盡開顏”,迎來了全國革命更廣闊、更恢宏、更有勝算的大好局面。

  勝敵的基礎是正確的戰略戰術:長征中面對兵力數倍甚至10倍以上敵軍的堵截追擊,紅軍隨時有被消滅的可能。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紅軍必須以大機動、大迂回、大突進,時而佯動、時而轉移、時而運動、時而殲擊,使蔣介石的堅固堡壘失去作用,才能使敵人圍剿的重兵一再撲空,僅僅四渡赤水與橫渡金沙江,就以撲朔迷離的軍事動作,把敵人追堵紅軍的主力甩在數百里之外,從而爭取到七天七夜時間,中央紅軍從容渡過了激湍的金沙江,突破了敵人精心部署的層層包圍,化被動為主動,取得中央紅軍有轉折意義的勝利。

  要有牢筑心中“長城”信仰的鐵軍:紅軍從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起,就建立了黨對軍隊的統一領導,黨指揮槍而絕不能槍指揮黨,解決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根本問題,錘煉出一支忠勇善戰、不懼強敵和困難的新型人民軍隊,也因此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誠心擁護支持。這是一支全心全意為人民、為人民根據地政權鞏固而戰的人民軍隊,是主力軍與地方軍相結合,正規編成軍與鄉村游擊隊、赤衛隊相結合,武裝力量與非武裝村民群眾相結合的,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陷敵于汪洋大海的人民軍隊。這樣的思想路線和作戰力量武裝的人民軍隊,有信仰、有覺悟、有紀律、有膽略、有思悟、有暖暖的人民情懷和遠大的奮斗目標,“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建立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雄偉之師:長征紅軍的勝利,是因為他們具有英勇頑強、不畏艱苦的紅色基因。人民軍隊從成立之日起,就大力培育沖鋒向前、吃苦耐勞、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朱德總司令員親持機槍,在火線前沿壓制敵人的火力,掩護部隊前進,后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的當時的一名紅軍戰士,幾十年后回憶此事仍佩服至極、感動不已。

  長征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紅軍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爛的英勇之師,傲然挺立于任何強大敵軍與極端困難面前,從不被危急嚴峻情況所嚇倒,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黨忠誠,在漫長的征途中,南征北戰,艱難血拼,終于造就了舉世聞名、震驚中外的長征經典。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了轟動一時的通訊報道集——《紅星照耀中國》,他在序中說:1936年7月,毛澤東親口告訴他“紅軍,由于他自己的斗爭,從軍閥手里,爭得自由,而成了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面對日本將要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毛澤東明示斯諾:“中國人民如果加以訓練、武裝、組織,他們也會變成不可征服的偉大力量的。”在此,毛澤東正確定論了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必然性。

  斯諾題書名為《紅星照耀中國》,我要說,歷經磨難、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前進征途中,紅星永遠照耀著中國。因為,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傳承了90周年的工農紅軍的紅色基因和血脈。革命理想高于天。艱難能夠摧殘一個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去一個人的生命,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中國人民奮勇向前的堅定步伐,不能動搖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永恒鑄就的理想信念。

  (作者謝魯海,系濟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員)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