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綜合年鑒是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年度資料性文獻。一部優質年鑒應兼具廣度、深度與溫度,才能做到全面、深入、立體地解讀區域年度發展概況。廣度,代表著普遍性,指向年鑒內容的全面性,體現的是信息的量;深度,代表著特殊性,指向年鑒記述的思想性,體現的是信息的質。廣度和深度都是理性方面的衡量,而溫度,則是感性方面的衡量,指向年鑒的價值觀,代表著情懷,體現的是魂。年鑒編纂人員唯有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要義,不斷加強年鑒框架設計、資料征集、內容編排等各方面的規范與創新,拓展記述的廣度、發掘內容的深度、呈現人本的溫度,全面客觀記錄一地人們年度內創造的成果,展現一地年度發展面貌,才能使年鑒真正“為當代提供資政輔治之參考,為后世留下堪存堪鑒之記述”。
一、拓展記述的廣度,讓年鑒具有全面、有效的信息量
對于地方綜合年鑒來說,具有記述的廣度是其基本準則,年鑒的定義要求它記述的范圍要涵蓋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廣度是地方綜合年鑒資料性的基本要求。
(一)編纂理念是決定年鑒記述廣度的關鍵
一部年鑒的編纂理念是其魂之所系。是否有明確的編纂理念,能否在年鑒編纂中通過框架設計、資料編排來體現編者的系統思考,決定著年鑒的思想性和時代性,直接影響著年鑒的編纂質量和整體價值。對編纂理念的把握考驗著年鑒編纂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思維能力,若編纂者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宏觀變化學習感知不夠,就無法貫徹好新時代年鑒編纂的指導思想;若是缺少對年鑒結構內在邏輯的深入思考,就無法擬定出一份系統全面、重點突出的編纂大綱,也不能實現對其記述面的有效覆蓋。要實現記述的廣度,就需要多關注時代的發展變化,以便在年鑒編纂中體現出一定的前瞻性。《連云港年鑒(2019)》設置“鄉村建設”類目,此時脫貧攻堅還沒有結束,鄉村振興還沒有被正式提上日程,但《連云港年鑒(2019)》別具匠心地設置“鄉村建設”類目,把它編排在“城市建設與管理”類目后面,“生態建設”類目前面,下設“綜述”“農村綜合改革”“鎮村規劃”“鎮村建設”“農村水利”“精準扶貧”6個分目,在當時基本涵蓋鄉村建設的主要方面,很早就認識到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并對此給予較為充分的記述,體現它應有的地位,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也由此使《連云港年鑒(2019)》在類目及分目的設置上覆蓋到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拓展了年鑒框架,增強了記述的廣度,先進的編纂理念使它在其他年鑒尚未意識到鄉村建設重要性的時候,就已經對此做了很好的嘗試,走在了全國同類年鑒的前面。
(二)框架設計是體現年鑒記述廣度的重點
年鑒記述的廣度首先是通過做好年鑒框架設計來實現的。“年鑒框架應涵蓋年度內本行政區域的基本情況”,“年鑒框架應做到分類科學,層次清晰,領屬得當,編排有序”。關于框架設計的第一要求就是應涵蓋年度內本行政區域的基本情況,也就是說覆蓋面要廣。
在品讀中國精品年鑒的過程中發現,每一部中國精品年鑒都采用分類編輯法,基本設置類目、分目、條目三個層次,所設類目基本涵蓋一地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并且隨著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其框架結構,設置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若干類目及分目。例如,《長沙年鑒(2018)》設有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房地產業”類目,設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生態環境”類目,在其“商貿服務業”類目下,對“電子商務”“物流業”“會展業”“居民服務業”“住宿餐飲”等業態以分目形式做了較為全面的呈現。《長沙年鑒(2020)》進一步拓展“居民服務業”的覆蓋面,增加對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新興業態的記述。同時,《長沙年鑒(2020)》積極應對機構改革后事業分類的變化,增設“應急管理”類目,下設“防災減災”“安全生產”“衛生應急”“消防”4個分目,是結合機構改革做出的積極探索,在當時也是一種較早的嘗試。
(三)資料內容是拓展年鑒記述廣度的核心
年鑒內容要全面、客觀、系統地體現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年度情況,客觀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要通過類目、分目的科學設計,系統全面地覆蓋一地年度發展情況,更要在正文中以翔實的資料、豐富的內容來體現其記述的廣度。尤其要注重在各部類的綜述、概況部分,通過概況條目和綜合記事條目,以數據的形式對一項事業、一個行業年度發展的整體情況作具體記述,為讀者提供綜合性、概括性的信息,體現出全面性、連續性和可比性。概況反映的是事物“面”上的情況,要寫清楚行業基本情況、年度主要業績、發展變化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取得的榮譽;綜合記事條目反映的是事物“線”上的情況,要記好各部門主責主業開展情況和各行業重點工作完成情況。撰寫綜合性條目站位要高,要站在一地全局的高度來寫一項事業的年度發展情況,寫清楚上一年度某一項事業或某個行業年度發展情況,而不是本單位情況,需要以行業的視角來統攝資料,體現出記述的廣度。
(四)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年鑒記述廣度的路徑
年鑒要連續編纂、一年一鑒,每年都要跟隨當地發展變化而進行調整。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職能也在發生轉變,作為映照現實載體的年鑒,它的體例結構、編排方式必然也要隨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然而,有的年鑒由于編纂理念未及時更新,加上責任心的缺失,仍然按照計劃經濟思維設定篇目框架,不關注社會發展變化,未能有效跟進發展的現實,致使覆蓋面不廣的問題大量存在。尤其是經濟部類,對各產業發展的記述有很多缺項,不僅缺少對新興服務業的記述,甚至對重要的傳統產業乃至當地支柱產業都缺少有效記述。有的年鑒政治部類也存在記述廣度不夠的問題,如未能結合人大、政協、紀檢監察部門的主要職責設置相關分目,有的甚至只簡單地將工作總結一股腦塞進“主要工作”分目中應付了事。
年鑒編輯在編纂年鑒的過程中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結合上一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和當地產業發展情況,列出較為系統的編纂綱目,指導相關部門加大力度搜集當地各主要產業年度發展資料,聯系各單位的職能處室調取相關產業發展情況。例如,針對“工業”類目下各產業記述不充分的問題,要聯系工信部門協調其職能處室,增補各主要產業下重點項目、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行業合作交流等條目,同時調取相關重點企業年度發展情況資料,尤其是對本地支柱產業資料要進行重點挖掘;針對“商貿服務業”類目下缺少新興服務業內容的問題,要聯系商務局、相關行業協會等部門和單位,增補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公證服務、律師服務、會計服務、房屋中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科技服務等內容;針對“建筑業”“房地產業”缺少資料無法設立類目的問題,要聯系住建部門提供建筑業相關資料,搜尋房地產業年度發展報告;針對“生態建設”類目資料不足問題,要向生態環境局等單位有針對性征集相關資料,由生態環境局提供生態質量年度報告,全面系統記述生態環境建設的新進展、新成效;還應聯系市委政研室、統計調查部門,協調搜集年度重點調研報告、重要普查公報等資料。
事實上,年鑒中可以拓展記述廣度的空間,不只有正文,還有附錄等其他形式。因此,年鑒編纂單位除加強與供稿單位溝通外,還要多關注當地權威媒體和相關官方網站發布的信息,拓寬資料搜集渠道,全面搜集各類資料,尤其要多搜集各類公報和年報。例如,統計部門發布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社會調查部門發布的各類調查公報,各職能部門發布的行業年報。這些信息經過嚴謹細致的研究分析,并經過官方審核發布,是年鑒可以使用的較為權威的信息來源。
二、增強記述的深度,使年鑒深入解讀區域年度發展
是否能夠把入鑒內容記述得深入透徹,體現著編纂人員思維的高度。唯有具備思維的高度,方能有深度挖掘資料的意識,也才能在內容上作深度呈現。
(一)規范編纂是增強年鑒記述深度的基礎
一部優質年鑒,首先應是一部編纂規范的年鑒,它的框架分類應當參照相關分類標準,條目編排規范有序,文字表述規范,圖表編排也要規范。總之,要符合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規定》及其《補充規定》要求,做到觀點正確,框架科學,資料翔實,內容全面,記述準確,出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若沒有深入學習掌握年鑒編纂規范的相關要求,甚至無法編出一部合格的年鑒,自然也無法成就一部系統完整、獨具特色、富有資料價值和記述深度的優質年鑒。
例如,關于年鑒中人民團體或群眾團體的記述,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關于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若干問題的補充規定》第十條要求,記述群團組織工作要以“人民團體”或“群眾團體”名稱立目。以“人民團體”立目,應該記述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科技、僑聯、臺聯、青聯和工商聯,所記內容不能超出這八大人民團體;以“群眾團體”立目,除了記述上述八大人民團體以外,還可以記述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15家群眾團體,同樣超出的不算。在分目的編排上要依照既定的順序,包括民主黨派的排序也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需要注意。
關于條目記述的順序,其實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以“社會保險”分目為例,完整的“社會保險”分目下應該有單獨設置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條目,分別記述各類保險參保人數、繳費情況及享受待遇情況等具體內容。條目的排序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表述來安排,這個順序也反映了各類保險的重要程度。
(二)特色鮮明是增強年鑒記述深度的重點
一部優質年鑒應該是一部特色鮮明的年鑒,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點等都要鮮明。它的框架分類要體現社會實際分工,要突出本行政區域地情特點,經濟部類尤其要體現地方經濟發展特色和產業布局,突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例如,《連云港年鑒(2019)》專門設置“海洋經濟”類目,突出其作為沿海城市的區域特點;還設置“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類目,突出其作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區域優勢和時代特色,這種對本行政區域地情和時代發展特點的把握及呈現都值得學習借鑒。《長沙年鑒(2020)》充分利用卷首專題圖片,對所記述行政區域地域風貌和年度亮點作重點呈現。如卷首設有長沙文化地圖,將長沙市作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作集中呈現,并且分專題呈現長沙市70年來的發展變化。該年鑒在內容編寫方面,通過增加體現年度亮點的動態條目來增強記述的深度,基本每個分目下,在記述年度內相對穩定的專題性常規條目后,都有反映年度亮點的單一動態條目,使年鑒記述內容點面結合,動靜適宜,張弛有度,豐富了年鑒記述內容的深度。
(三)研究地情是增強年鑒記述深度的關鍵
若是沒有認真研究地情,尤其是沒有了解本地上一年度都發生了什么,就無法準確把握本地地域優勢和年度特點,自然也發掘不出記述的深度。以吉林市為例,在國家振興東北、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吉林市委、市政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指示精神,抓住2022年北京冬奧會契機,把發展冰雪產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立冰雪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讓“冷資源”成為“熱產業”。2018年,吉林市冰雪產業爆發式增長,成為舉全市之力聚焦冰雪,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而結出的碩果。年鑒作為實錄,就要敏銳發現、及時捕捉城市發展的新變化、新成就。因此,《吉林市年鑒(2019)》創設“冰雪產業”類目,下設“綜述”“規劃建設”“旅游產業”“體育賽事”“全民活動”“宣傳推介”“合作交流”“服務設施”“人才培養”等分目,緊緊跟住吉林市產業發展的新變化,系統記述在冰雪產業領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突破。該年鑒在全國年鑒中首設“冰雪產業”特色類目,別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使作為吉林市結構轉型重點的冰雪產業得到系統而深入的呈現。
(四)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年鑒記述深度的路徑
記述深度不夠的問題在各級各類年鑒中大量存在。有的年鑒缺少對本地地情的深入研究,在框架設計上照搬照抄,在資料搜集上得過且過,常常是將各單位報送的工作總結簡單整理應付了事。既缺少對記述內容的細致研究,也缺少對本地特色的系統呈現,更缺少對年度亮點的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編纂理念及責任心需要加強外,還有不得要領的問題。
年鑒編輯在年鑒編纂中應該注重點、線、面的結合,既要在“面”上有綜合性條目的整體記述,也要有“線”上常規工作條目的有序記述,還要有“點”上年度亮點條目的突出呈現。以往很多年鑒中只見“面”和“線”,缺少年度亮點條目,現在這方面仍是需要重視的部分。但有的年鑒矯枉過正,在分目下除了“概況”條目就是一事一條的亮點條目,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都是不正確的。年鑒中各分目下既要有體現專項工作年度整體發展情況的“概況”條目,也要有體現各項主要職能工作開展情況的常規條目,最后才是體現年度發展亮點的特色條目,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年鑒中給足了可以拓展記述深度的載體,在正文中可以通過將當地特色產業升格為類目的形式,深入記述一地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還可以增加體現年度發展亮點、重點的動態條目,深入挖掘一事一物的資料價值。同時,也可以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表格等形式,使年鑒文圖并茂,既有圖有真相,又有表格供直觀比較。此外,還有專文、卷首專題圖片等其他形式,值得深入思考,充分運用。
三、提升記述的溫度,充分發揮年鑒社會服務功能
一部年鑒有廣度、有深度,當然不失為一部優秀之作,但它是否能真正以其價值觀影響到人的思想和行動,還需要一個條件,即溫度。這需要年鑒編纂人員以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敏銳地捕捉社會信息,探索和挖掘這個時代具有標桿意義的人與事物,將所在城市中人們每一年創造的成就轉化為歷史記錄。同時,在年鑒篇目設計及內容編纂過程中,深入思考如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指導工作,怎樣把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落實到年鑒編纂的具體過程當中,使年鑒真正發揮出存史、育人、資政的價值。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體現年鑒溫度的本質要求
年鑒質量的提升不僅是形式的完善、記述的規范,衡量年鑒質量的高低也不能只看特色是否突出。作為一部新時代優質年鑒乃至精品年鑒,還要看它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看它是否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編纂理念,用以指導年鑒的框架設計、資料征集、內容編寫和成果應用,如實呈現一地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目標所做的一切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社會全面發展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切發展之“道”,是核心,其他所有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采取的舉措皆為“器”,是手段。
年鑒記述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各級機構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物質精神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過程呈現好;把各行業各方面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干部群眾通過各種平臺、載體創造性發揮作用所作的貢獻記錄好;同時,也把全社會不斷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收入差距問題,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留存好。
以社會部類為例進行說明。年鑒的社會部類是年鑒五大部類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部類,關系著社會民生的諸多方面。人類的社會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公共生活三大領域,年鑒“社會生活”類目下所設各分目應按照這三個方面來依次記述,分別記述“人口家庭”“收入消費”“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殘疾人事業”“老齡事務”“關心下一代”“基層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管理”“民族宗教事務”“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內容,體現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也暗含著從物質到精神、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發展邏輯。
當然,作為人類社會生活最基礎的物質生活,還應該包括飲食、服飾等內容,居民在吃、穿、住、行、用、文娛、體育、社交、學習、戀愛、婚姻、風俗習慣、典禮儀式等廣泛領域的消費性活動也是今后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最重要的體現是讓人民生活得好、得到全面發展,這既是經濟建設的目標,也是國家努力的方向,自然也是年鑒需要關注的重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因此,社會部類作為曾經被忽視的部分,今后必然也是年鑒需要關注的重點。
(二)重視對人的關注是提升年鑒溫度的重點
年鑒要記事,也要記人。最能體現年鑒溫度的,就是對人的關注,既包括對群體的關注,也包括對個體的關注。每一項事業的發展都是與人相關的,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由人來實現的,每一項創新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年鑒要重視記錄視角的選取,記錄好為當地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人。記工業,也要記工人;記農業,也要記農民;記科技創新,也要記科技工作者。記人才,不能只記數量,還要記具體的人和成果,要記增長、記變化、記特點。以人民為中心,要體現對人的尊重、對貢獻者的尊重、對創造者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這是以人為本的核心要義,畢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由人來創造的。年鑒中對人的記述主要通過設置“人物”類目集中記述和在行文中以事系人兩種方式呈現,年鑒工作者有責任深入挖掘為當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人物的資料,把他們的事跡記錄下來,通過褒揚優秀人物,達到以先進人物事跡引領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目的,同時彰顯一地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長沙年鑒(2020)》在“人物”類目中就記述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等先進事跡。《吉林市年鑒(2019)》也在“人物”類目中記述了“中國好人”“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江城十大工匠”“江城護鳥人”的事跡,以彰顯他們為城市發展所作的貢獻。
(三)加強年鑒編纂的人文情懷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可讀性
年鑒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它的內容記述上,同樣也體現在它的表現形式上。精心把握年鑒圖文配比、便捷檢索、裝幀設計等方面的細節,通過二維碼掃碼閱讀等適應新時代閱讀習慣的方式,也是提升年鑒溫度、拓展年鑒使用價值的有效路徑。《長沙年鑒(2020)》卷首集中記述長沙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組織開展2019年度人物、年度事件評選活動情況,既體現地方志工作機構的創新工作,又突出年度重點。《長沙年鑒》的封面設計也有著鮮明的特點,2020年卷封面上毛體的“長沙”二字飛逸靈動,2018年卷還將岳麓書院古樸秀雅的形象引入封面設計,壓印在成書的封面上,并取其檐角壓印在書脊上,很有創意,文化感十足,具有一種人文的溫度。年鑒還要有完備的檢索系統,方便讀者快速查閱信息,中國精品年鑒都較好地配備了包括目錄和索引在內的雙重檢索系統,設有簡潔的頁眉檢索,還有年鑒在外切口右上角設有便于檢索的梯標。有的年鑒還采用“紙屏互動”模式,在紙質年鑒中增添相應條目內容的視頻二維碼,實現可視化網絡年鑒系統互動,這一切都是用心服務讀者、增強年鑒可讀性的體現。
(四)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年鑒記述溫度的路徑
年鑒要發揮存史、育人、資政作用,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所編年鑒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所記內容要見事又見人,且能有效為人所用。但由于年鑒的資料來源多為各供稿單位報送,很多是從工作總結而來,在對一年工作的高度概括中,常常是見事不見人,只有對事物、事件、成果的簡單描述,缺少對達成事件、完成成果人的記錄,有時甚至是刻意忽略人的存在。例如,在記述所獲榮譽時,常常表述為幾人獲得國家級稱號,幾人獲得省級稱號;寫工作成果時,會寫幾項成果獲國家級獎項,成果獲得者及成果名稱常常缺失;在“人物榮譽”類目,也多是分別列出獲得各級各類榮譽稱號的人名及所在單位名稱,很少對重點人物的事跡作具體記述,見人不見其精神,不利于發揮價值引領作用。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年鑒的某些部分又會極度突出作為敘事主體的“領導”。作為政府主辦的地方綜合性年刊,有的年鑒常常會以“官書”的姿態呈現,從而顯得“官氣”十足。年鑒中“領導”氛圍深厚,最集中的是作為標題出現的“領導干部名錄”(近年來已經有很多編纂者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將“領導干部名錄”改為“組織機構及負責人名錄”,雖然記述內容基本相同,但記述視角的不同則體現出編纂理念的變化)。有的年鑒會在“人物”類目中專設新任領導干部簡介,介紹新任領導的工作簡歷。還有的年鑒在大事記部分處處以領導為中心,把大事記寫成了領導的起居注,言必稱書記、市長、局長,在大事記中基本看不到一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全是當地領導人滿滿的行程。年鑒作為“官書”,應該強調的是它資料來源的權威性,呈現內容的全面客觀真實性,是代表機構呈現的集體編著,而不是以個人角度出現的私人著述。因此,具有如此身份和地位的年鑒更應該以系統客觀的資料來全面呈現一地的年度發展變化,如實記錄好新時代人們為當地社會發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年鑒要體現人的創造、智慧和精神風貌,在行文中應落實以事系人的寫法。在工業類目,記述產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應記述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的發明創造,甚至可以獨立設條目,把獲獎集體和個人的業績信息完整地寫出來;在農業類目,記述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種植大戶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等內容的記述;在科技類目,既要記述創新成果,也要記述科技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在人物類目,應加強對先進人物事跡的記述,尤其是獲得國家級榮譽的先進人物,通過彰顯他們的事跡發揮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在大事記的編纂中,應擺正記述的角度,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記述一地上一年度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建設領域發生的大事、特事、要事、新事,加強對社會部類尤其是有關民生方面內容的記述,關注人們生活的變化。在加強人物內容記述的同時,還要重視通過凸顯個性特征的裝幀設計、便捷的圖文檢索等形式來加強年鑒編纂的人文情懷,提升年鑒的人文屬性,使年鑒帶有人本的溫度。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實現全國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鑒編纂出版全覆蓋后,年鑒事業已從數量的規模化向質量的高質化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年鑒事業的必由之路。以奮斗致敬時代,用精品回報人民,是新時代對年鑒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年鑒編纂者要深入學習思考怎樣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指導年鑒工作,準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隨時代發展更新編纂理念,通過框架設計、資料編排來貫徹編纂者的系統思考,以實現年鑒的思想性和時代性。
一部優質年鑒應兼具記述的廣度、深度與溫度。通過更新編纂理念,在框架設計、資料內容等方面拓展記述的廣度,讓年鑒具有全面而有效的信息量,展現出區域隨時代發展變化的全貌;通過研究地情、挖掘地方特色以及豐富的圖片表格等形式增強記述的深度,使年鑒能深入解讀區域年度發展;通過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視對人的關注以及加強可讀性持續提升記述的溫度,充分發揮年鑒社會服務功能。在編纂過程中,不斷加強年鑒框架設計、資料征集、內容編排等各方面的規范與創新,爭取做到編纂理念精妙、框架結構精巧、資料整理精心、條目編寫精細、數據審核精準、圖片選排精美、規范把握精當、語言文字精煉、內容校對精確、版面裝幀精致、印刷質量精良,展年度之精華,呈一地之精彩,讓既有記述的廣度與深度又帶有人本溫度的年鑒全面、深入、立體地解讀區域年度發展,如實呈現一地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目標所做的一切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發揮存史、育人、資政價值,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從而推動年鑒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