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濱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牟文謙
五四精神的內容構成與核心要義是相互關聯而又本質有別的兩個問題。包括五四運動中的志士學人在內的不同學者對五四精神的核心要義有著不同的理解與界定。“民主與科學說”“人的解放說”“創新創造說”“中國現代化說”等代表性觀點各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合理性,為我們全面理解和系統把握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觀察視角。但在主權不獨立、國家不統一的近代中國,愛國與救亡無疑是五四運動前后的時代主題和鮮明旗幟,愛國構成了救亡的內在動力和精神紐帶,救亡則成為愛國的直接訴求和集中體現。沒有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和集聚,就沒有救亡動機的生成、救亡行動的推進和救亡目標的實現。離開了愛國主義這一中心線索與核心價值追求,民主與科學、人的解放和創新創造、中國的現代化追求都無從談起。甚至,沒有愛國主義精神,就沒有五四運動的發生發展,就沒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愛國主義不僅由此構成了五四精神的核心要義,而且構成了中國精神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靈魂血脈和眾志成城、凝心聚力共同“抗疫”的價值基點。
一、愛國主義構成了五四運動發生發展的中心線索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矛盾集中爆發的產物,也是由愛國青年學生發起,經由工農學商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愛國主義是貫穿于五四運動發生發展的經濟動因、政治動因、文化動因和社會動因的中心線索。
從經濟動因上看,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根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依然占有最高的比重,其政治影響表現為行政權力支配社會,其資源配置功能封閉狹小且不斷弱化,新的資源配置形式如計劃和市場的力量又極其軟弱,經濟發展活力嚴重不足,廣大民眾維持基本生計極端困難,加上包括日本在內的帝國主義長期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的肆意盤剝,民族矛盾以及民眾和北洋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從政治動因上看,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沒落腐朽的清王朝的政治統治,但繼之而起的是連年的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近代民主革命反對帝國主義以實現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任務并未達成,反對封建主義以實現國家治理民主化、社會治理有序化的目標亦未如愿,內爭民主、外爭獨立的民族自覺自強意識和濃重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的鼓舞熏陶下愈加強烈。尤其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積極影響下,五四愛國主義革命目標任務更加明確,革命決心更加徹底。
從文化動因上看,五四運動期間對舊文化的尖銳批判和對新文化的熱情謳歌,無不旨在促進國民精神的覺醒和國民素質的提升。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衰則民族亡。五四運動的發生離不開基于民富國強訴求的新文化啟蒙之初衷,離不開近代中國青年志士基于主權獨立和民族復興需求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理性選擇、積極宣傳和對其他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摒棄,五四運動塑造和鍛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主體,促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的形成。
從社會動因上看,五四前后,中國境內民生凋敝,民眾流離失所,社會亂象叢生,社會公平正義無從體現,社會矛盾復雜多樣且日益加劇,歸根結底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它們構成了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源和社會公平正義目標實現的最大障礙。而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目標,就必須鏟除導致不合理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及其法律屏障。
二、愛國主義構成了中國精神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靈魂和血脈
五四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基因和文化共識,早已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深深植入到愛國青年的頭腦深處,成為百年來中國志士青年激揚青春、創造輝煌的行動符號和文化旗幟,而作為五四精神核心要義的愛國主義,則構成了五四精神與中國精神其他表現形式一脈相承、有機統一的情感紐帶、血緣紐帶和利益紐帶。
其一,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一脈相承的靈魂。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浩浩湯湯,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中國石油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中國女排精神等精神形態得以形成和延續的根源在于它們都濃縮著中華各族兒女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標識,體現著全國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其根本指向就是中華民族的崛起和中國夢的最終實現。愛國主義由此構成了傳承和弘揚中國精神的核心要求與心靈感召,構成了百年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選擇、理論創新、制度完善、文化發展的強大精神紐帶。
其二,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得以形成和延續的血脈。愛國主義不僅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標識,更是深深熔鑄于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血脈傳承和文化基因。沒有愛國主義的血脈熔鑄,就很難說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等,可能也就沒有中國精神的形成發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愛國主義構成了傳承與弘揚五四精神的價值基點
歷史和現實一再地證明,愛國主義不僅構成了五四運動一百余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不竭動力和精神紐帶,而且構成了傳承與弘揚五四精神的價值基點與偉大旗幟,引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唱響主旋律、奮進新時代,凝聚宏偉力量、構筑興國強國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其一,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是傳承與弘揚五四精神的首要價值選擇。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既是其行為生成的思想引領,又是其既有行為的能動反映。自由、民主、法治、平等、正義、安全、秩序、效率等價值目標都是影響人們行為選擇的重要變量,但這些價值目標追求離開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民族力量的凝聚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愛國主義價值觀由此構成了統一人們思想、引導人們采取共同行動以達成預期目標的首要價值選擇與核心要求。
其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基本要求。利益是在社會生產基礎上被賦予了社會化內容、獲得了社會性規定的需要,或者說是需要的社會化表達。五四運動發生一百余年來,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國內反動的官僚資本主義和頑固的封建主義、面對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舉的貧窮落后狀況,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巨任務,面對波及全世界并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不僅表現為生命權和健康權獲得尊重和保障基礎上的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美麗,而且也表現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沒有愛國主義這一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與核心共識,全國抗疫形勢不會在二月中旬出現拐點;沒有愛國主義的價值引領,就沒有舍小家顧大家的眾志成城和愛心共聚。那些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公職人員、志愿者,那些日夜堅守在科技攻關前沿的科學家及其團隊成員,正在以他們的大愛精神和忘我行動詮釋著愛國主義的新時代蘊涵。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動力機制研究》(編號:18CXSXJ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