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滕州新修建的文公臺下有一塊“功德石”,后人望石起敬,不是因為石頭本身,而是石頭所蘊含的“功德”之意。這塊石頭銘記著一代清官張守蒙的廉潔故事。張守蒙,字啟哲,號靜泉,滕州市王開村人。他的祖先是山西華陰縣人。六世祖張良弼元朝末年避亂到了滕縣王開村安家,于是在滕縣有了戶籍。
張守蒙剛成年時,作為學業優異的秀才被舉薦參加甲午年省城科舉考試而被錄取,又考取甲辰年進士,任命為寶應縣知縣。寶應縣地處水陸交通縱橫交錯的要道,張守蒙剖析決斷事務如流水一樣,案件沒有滯留的。剛到任兩個月,就因母親的喪事歸鄉,他為母親發喪,按照禮儀辦理,心中十分哀痛。服喪期滿,被任命為鄢陵縣知縣。鄢陵縣舊土城一年經受了連續幾天的大雨,屢修屢壞。張守蒙說:“這就要率領民眾年年筑城了?!辈坏絻赡辏坑么u砌好城墻,因此名聲很好。他被提拔為四川道監察御史,督察管理屯田。當時在其轄區內有后來成為莊皇帝的裕王和其弟景王的封地,按照開封府署的規定,二王應各賜莊田1000頃。張守蒙核查前幾年所沒收的逆鸞地數百頃,以低價多給成國公100多頃,事后追奪收回并入二府。當時宰相嚴嵩執政,其子嚴世蕃和成國公聯姻,屢次為成國公說好話。張守蒙說“您父子有今天,您認為恩情在于皇上呢?還是在于成國公呢?怎么能看待皇上的兒子不如親家呢?”嚴世蕃不再請求,而懷恨在心。張守蒙提升為河南按察司僉事,沒有上任,竟貶職為石州判官。一年后,提升為洪洞縣知縣,又調任隨州知州,提拔為鄖陽府同知,代理房縣知縣。此時,河南府伊庶人驕橫不法,侵奪百姓的房屋、子女,招納亡命之徒,擅自毀壞洛陽縣,劃出洛陽縣一半土地建筑宮殿。前任太守揭發他所做的事,中丞、御史臺共同彈劾上奏,皇帝詔令伊庶人拆毀他的城墻,伊庶人倔強固執,不服從詔令,越發心懷異謀,找事誣陷前任太守,把前任太守貶官而去,御史就提拔張守蒙任河南府知府。張守蒙到任,召見伊庶人管事的爪牙,曉諭他們說:“你們引導王做不法之事,現在皇帝下詔令責備王,你們沒有父母妻子兒女嗎?如果各自規勸王迅速更改錯誤,我能為王解釋開脫,你們的父母妻子兒女也可以安寧。不然,王的事情很快就敗露了,你們也化為齏粉了?!币潦撕軕峙聫埵孛?,圖謀尚猶豫不決。過了很長時間,中丞、御史臺又彈劾伊庶人不服從詔令的情狀,皇帝下詔嚴厲命令限期拆毀伊庶人的城墻。伊庶人疑心圖謀泄漏,就練兵自衛,郡中官吏和百姓都十分恐懼。張守蒙持重鎮靜,從容不迫地拆毀其城,把伊庶人所侵奪的官府和百姓的土地各歸還其主人就罷手了,伊庶人就撤去護兵,而洛陽縣的百姓才得安寧。不久,張守蒙因父親的喪事而歸鄉。他歸鄉后,伊庶人的陰謀被揭發,終于被廢為庶人。
張守蒙父憂服喪期滿,被任命為歸德府知府。剛三個月,調任鹽運司運使。運使是地位卑下的官,這是由于張守蒙以前任洪洞縣令時對執政的大官有所冒犯的緣故。戊辰年入朝見君,疾病發作,于是上書請求辭官而歸,一年后去世,享年59歲。
關于“功德石”的故事至今當地民間還在傳揚。據《滕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滕籍人氏張守蒙在四川任監察御史,被貶,降黜河南,其人為官清正廉明。當地百姓感其恩德,在張守蒙臨行之時,紛紛為之送來禮物。張守蒙堅決不收,百姓跪地求其收下,且長跪不起。面對百姓一片赤誠,張守蒙深為感動,指著身邊一塊石頭說:我在此為官多年,看中了這塊石頭,鄉親們若是非要送我東西的話,就將這塊石頭送我吧。于是,當地老百姓就將這塊石頭千里迢迢從四川送到了張守蒙的家鄉滕縣。其實,這塊石頭乃普通之石,無任何稀奇珍貴之處,張守蒙之所以要它,是為了委婉地拒收百姓的禮物。因此,也就留下了一段“以石卻饋,千里送石”的傳世佳話,這塊石頭也就有了“功德石”之名。
自古地因人名,物以人傳。功德石這塊普通之石,之所以能做為傳世之物,令后人望石起敬,不是因為石頭本身,而是此石所蘊含的“功德”之意,它是人們對張守蒙功德懷念、敬仰的一種載體,同時也是人們對那些公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清官的一種褒揚,一種呼喚和渴求。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為官者何止千萬,貪贓枉法者數不勝數,庸碌無為者比比皆是,唯獨清官廉吏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便是黑暗封建官場清官難當。張守蒙身為一名封建官吏,出污泥而不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著實可敬可佩。作為一方百姓,能遇上這樣的清官,也算是一種福分。由此可以推想,為官者只要一心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對百姓有功有德,百姓就會從心底擁護你、愛戴你,哪怕你已離任或謝世,你的功德言行仍然不為百姓所忘,甚至一代一代傳頌。百姓的口碑是一部最公正的史書。正如《五燈會元》上所說:“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span>
功德石已有數百年了,功德石的故事也在民間傳揚了數百年。功德石現存于滕州市王開村張守蒙墓地,但已部分損壞。1992年,滕州市委、市政府和姜屯鎮決定修復文公臺時,復制一塊功德石立于文公臺下,意以弘揚愛民之風,廉政之德。
(摘自《棗莊古代清官廉吏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