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本清源

 
身居高位 妻居農舍
 

  



      王良,字仲子,漢東海郡蘭陵縣(今嶧城區古邵鎮)人,先后任諫議大夫、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丞相助理),以清正廉潔,做官簡樸聞名。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里,依靠農耕維持生活,自幼養成了勤勞儉樸的習慣。

王良少年時刻苦好學,攻讀經書,特別對儒學經典之一《尚書》下了一番苦工。他專心從事歷史著作的研究,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青年時代的王良,就成了一位造詣很深的學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在全國引起了一場動亂,到處戰火紛起,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爭之苦。王良面對這紛亂的局勢,搖首嘆息,痛恨不已,便在鄉間以養病為名隱居下來。后來,時局逐漸平定,他就在鄉里辦起了一所私塾,教授學生。由于他的學識淵博,教學有方,一時名聲大振,遠近學生聞名而至,前后達千人之多。

      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史稱光武帝,建都洛陽,年號建武。當時,大局方定,百廢待興。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在用人制度方面做出這樣一條規定:大臣們有權根據情況招聘各地賢良學者、有志之士作為自己的屬員,量才使用,授予一定的職銜,爾后再報請皇帝批準認可。這種選用人才的方法叫做“公府辟士”(漢代朝廷招聘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入仕為辟)。當時,在朝廷里任大司馬(皇帝的重臣,列為三公之一)的吳漢,早已聞聽王良的名聲,就派人下書,招聘王良進京任職,但王良無心做官從政,便婉言謝絕。后來,吳漢又連續數次誠懇相請,均被王良婉拒。建武三年(27),王良被朝廷拜為諫議大夫,俸祿八百石。

王良為人光明磊落,行為端正,有禮有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顯示了他的品德和才能。他曾出任沛郡太守,回京后又征拜為“太中大夫”一職,參與朝廷議論政事,俸祿增至千石。建武六年(30),又升遷為“大司徒司直”(即丞相助理),輔佐大司徒處理朝廷官吏監察方面的事務。

      王良入京為官多年,已經身居高位,年俸已達千石(十斗為一石)。但他仍克己恭儉,謹言慎行,純正清廉。當時,京城里有高官厚祿的人,住著華麗的府第,妻妾成群,奴婢眾多,車馬出行,前呼后擁,吃山珍海味,飲瓊漿玉液,穿綾羅綢緞,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而王良卻與他們大不相同,他住在簡陋的官舍里,用的是簡單粗糙的桌椅家具,生活器皿都是普通陶器。床上的鋪蓋,身上的穿著都是夫人親手織出的粗布。既無府第,又無姬妾奴婢,結發妻子也未接進京城寓所,仍留在原籍東海郡蘭陵老家,過著自耕自種、自食其力的農家生活。

王良在京城里有位同僚,名叫鮑恢,擔任司徒史(丞相手下的辦事官員)之職。一次,他奉命出差,前往東海郡,途中要經過蘭陵縣,鮑恢特意到王良家里看看。鮑恢來到王良的鄉里,牽馬進村,問明了住處,來到一家農舍前,只見幾間普通的茅草房屋,籬笆院墻,木欄柵門,門前綠樹成蔭,院里柴成垛,水滿缸,雞鴨啄食,完全是一番勤勞農家的景象。鮑恢向屋旁一條田間小路望去,只見一個婦人,身穿粗布衣裙,左手提著一把柴刀,右手曳著一捆柴禾,向房前走來。鮑恢施禮問道:“此處可是王良大夫的府第?夫人何在?”婦人放下東西,拍拍身上的塵土,施禮回答:“妾身便是,快請屋里坐。”鮑恢跟隨王夫人進屋,賓主落坐。鮑恢遂向室內打量,東窗下安放一架織布木機,西墻根前放置木床,床上粗布鋪蓋,不見細軟衣物;簡單的桌凳,陶制的生活器皿。室內雖無講究的陳設,倒也整潔利落。顯然,王夫人是一位勤勞賢良的妻子。鮑恢心中感嘆,不禁肅然起敬,便說:“我是京城里的司徒史,姓鮑名恢,和王良大夫同僚。今因公出差東海,路過貴府,特來拜望夫人,不知可有家書捎帶?”王夫人滿面笑容回答說:“有勞大人登門相問,非常感謝,煩請轉達口信,家中平安無事也就是了。”寒喧已畢,鮑恢起身告辭,牽馬出村,幾次回首凝視著這座茅草房和站在門前相送的王夫人,嘴里喃喃細語:“王良大人,對您的品德我是口服心服了。”鮑恢回到京城,將所見情況告訴同僚,眾人皆深深贊賞王良的賢德。后來,王良因厭倦官場生活,稱病歸鄉。朝廷多次召入京為官,均被他以患病為由謝絕,建武二十年(44),劉秀巡至蘭陵,聞王良病勢沉重,特派使者至家中撫問。

      王良的一生,不論其功勛大小,建樹高低,始終為官清廉,克勤克儉。雖身居高位,食俸千石,但妻子不入官府,居家布衣素食。這種精神確實難能可貴,令人深省。

      清代乾隆年間,嶧縣知縣張玉樹,熟讀史書,詳察列傳,為王良的事跡所感動,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其故里古邵村立“漢太中大夫王良故里”石碑,以資后人懷念。

(摘自《棗莊古代清官廉吏史話》)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