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本清源

 
一心為民 百姓墮淚
 

  

劉鏞,字云仲,祖籍貴州省貫州,明崇禎十四年(1641)生于福建長樂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考中長樂縣舉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調任嶧縣知縣,至康熙三十年(1691)卸任歸田。劉鏞做嶧縣知縣時,愛民如子,勤于政務,深受百姓愛戴。

劉鏞上任知縣后,不辭勞苦地興辦與民有利的諸多事務,而對老百姓沒有好處的事他竭力地廢除,所有的事務均親歷親為,總是非常堅定地落實到底。很多時候劉鏞都要忙到下午兩三點鐘,顧不上吃中午飯。在當時,清政府是嚴厲禁止人員流竄的。劉鏞只要聽到有外地流竄到嶧縣的人員,就會立即將其收容并迅速將其遣返原籍。

劉鏞在任時從不無端給老百姓增加負擔,時刻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常常有江浙一帶返鄉的兵卒,回南方時索要船只、車輛,吵鬧糾纏,無休無止。劉鏞總是按照政府規定與他們爭辯,絲毫不讓步,從不答應他們的無理要求。而八旗軍的女眷要乘船回北方去,需要的纖夫,動轍就是幾百人,而且要長時間地伺候著她們。劉鏞就讓能干的衙役為這些女眷們雇傭愿意做事的民工,并拿錢付給民工合理的報酬,這就等于為他們增加了經濟收入,此舉受到百姓的歡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圣駕南巡,途經嶧縣。圣駕光臨,這對一方地方官員來講是件誠惶誠恐的大事,討得皇上的歡心,仕途無可限量;要辦不好,皇上必然降罪。所以皇上所到之處,地方官員們都會想盡辦法,博得皇帝及其身邊重臣的歡心,且借此搜刮民財,征用民間的物品器具也是常有的事。而劉鏞卻是愛民如子,不以此事擾亂老百姓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劉鏞不動聲色地準備著皇帝親臨時需要的一切物品、器具。當這些器物準備齊全時,老百姓還不知道皇帝要來了。

雖然只是一個芝麻大小的地方官,劉鏞卻有一副不畏強權的硬骨頭,而與權貴對峙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

劉鏞在任期間,駐守在嶧縣的兵士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干了許多違法的事情。當他們有事到縣衙報告時,卻往往擺出一副傲慢無禮的樣子。劉鏞一怒之下,將駐軍禍害百姓、目無法紀的事稟報了上級官員,把駐軍的主要軍官罷免了。

當時嶧縣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成了戰亂的重災區。百姓逃難,田園荒蕪,良田畝數不足以上交供奉,皇帝急令招募墾荒的人。而此時,當地駐軍有一位名叫李山的左都督,有權有勢,權傾一時。他的奴仆仗勢欺人,非常蠻橫,借機強占了無以計數的民田。劉鏞傳左都督李山到縣衙大堂訊問。沒想到李山居然旁若無人地徑直走入大堂,在大堂上兩手往后撐地仰面坐在地上,強詞奪理,出言不遜,甚至與知縣劉鏞頂撞起來。劉鏞非常憤怒,喝令衙役把這個無視王法、欺壓百姓的無恥之徒投進了監獄。然后,劉鏞將他的種種罪狀整理好,向上級報告,奏請皇帝削去李山左都督的官職。從此,在嶧縣駐守的兵勇們皆有所收斂,不敢再胡作非為了。

劉鏞在任時,類似這樣不畏強權,捍衛百姓利益的事不勝枚舉,而劉鏞最終也是因此得罪了權貴,被罷免了官職。

康熙三十年(1691),罷官后的劉鏞,沒有銀錢回故鄉安家,手中的積蓄不夠在縣城購買住宅,只能到運河南岸花山子村定居,成為普通的莊稼人。劉鏞去世后,百姓從四面八方前去祭奠,并在嶧縣城西門外的路邊為劉鏞立了一座碑。過往百姓常常睹碑思人,撫碑流淚,該碑因此被稱作“墮淚碑”。劉鏞的后人非常想找到這通碑,但是在歷史的風塵中,這通碑早已不知下落。

關于“劉鏞斗李山”和“墮淚碑”的故事,至今仍在百姓中傳頌。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