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紀委監委持續深化對反腐敗斗爭的規律性認識,聚焦重點領域腐敗問題,構建預警提醒機制,前移關口,深化源頭治理,推動個案查處向系統治理轉變。圖為近日,該區紀檢監察干部在開展案件分析研判。樓婷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強調,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在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上持續發力、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堅決反對腐敗并將之作為全黨必須長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推動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只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斗爭就一刻不能停。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將“突出鏟除土壤條件深化反腐敗斗爭”作為今年紀檢監察工作重點作出詳細部署,既明確思路,又規劃路徑,要在強化反腐敗高壓態勢、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強化正反兩方面教育、強化受賄行賄一起查、強化完善反腐敗工具箱等上持續發力,一體推進“三不腐”,不斷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反腐敗斗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我國反腐敗斗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2022年6月中央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取得的顯著成效、積累的重要經驗,強調的第一條是“構建起黨全面領導的反腐敗工作格局,健全了黨中央統一領導、各級黨委統籌指揮、紀委監委組織協調、職能部門高效協同、人民群眾參與支持的反腐敗工作體制機制”。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在黨的領導下打好總體戰,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從源頭上根治腐敗。
健全黨中央對反腐敗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以制度建設為重點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從組織形式、職能定位、決策程序上將黨中央對反腐敗工作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集中統一領導具體化,推動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紀委雙重領導體制的具體化、制度化、程序化,強化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對反腐敗斗爭的決策部署、政治意圖落實到位;推動構建集中統一的反腐敗決策指揮體系,將黨的領導體現到紀檢監察機構設置、職能定位、具體運行、作用發揮等各個方面。
構建黨全面領導的反腐敗工作機制。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各級黨組織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書記要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看作分內之事、應盡之責,統籌指揮、系統謀劃。各級紀委監委要立足監督執紀問責、監督調查處置職能職責,協助黨委組織協調各項反腐敗工作,科學分析反腐敗形勢,研究反腐敗工作重要問題,為黨委決策部署提供參考,高效整合反腐敗全鏈條力量,以強烈政治擔當確保反腐敗各項任務的落實。各職能部門要切實強化對反腐敗工作的協同配合,明確自身在反腐敗工作中承擔的具體任務職責,加強溝通協商、聯動配合,自覺融入反腐敗斗爭總體布局,把黨中央反腐敗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
將黨的領導貫徹到反腐敗工作全過程。建立黨委(黨組)定期分析研判本地區本部門政治生態狀況、聽取重大案件情況報告的制度,加強對本級管理干部嚴重違紀違法審查調查處置的決策把關;發揮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完善定期會商、信息溝通、工作銜接等制度機制;把黨的領導覆蓋從監督、執紀、執法到起訴、審判、執行、改造全過程,強化黨委對初核、立案、采取留置措施、作出處置決定等事項的全過程審核把關,推動請示報告制度得到嚴格執行,確保反腐敗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
堅持深化標本兼治,一體推進“三不腐”: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標本兼治是我們黨管黨治黨的一貫要求。”腐敗與黨的性質宗旨格格不入,我們黨將堅決反對腐敗作為一貫的政治立場,既治標又治本,堅持只要腐敗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依然存在,反腐敗就永遠在路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治標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標之中,在與腐敗進行堅決斗爭過程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斗爭方略逐步形成和發展。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對于新征程反腐敗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總的要求是,堅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標本兼治、系統施治,不斷拓展反腐敗斗爭深度廣度,對癥下藥、精準施治、多措并舉,讓反復發作的老問題逐漸減少,讓新出現的問題難以蔓延,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一體推進“三不腐”既是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
強化反腐敗高壓態勢,縱深推進“不敢腐”。標本兼治,既要夯實治本的基礎,又要敢于用治標的利器。堅持不能回頭、不能松懈、不能慈悲,永遠吹沖鋒號。必須緊盯“七個有之”問題徹查違反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腐敗問題,嚴懲政商勾連的腐敗、以權力為依托的資本逐利行為,防止各種利益集團、權勢團體向政治領域滲透,嚴查金融、國企、能源、醫藥和基建工程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懲治“蠅貪蟻腐”,加大國際追逃追贓力度,釋放腐敗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會繼續受到追查的強烈信號。
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縱深推進“不能腐”。常態化做好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加強類案分析,推動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動新興領域治理機制建設。通過不斷完善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做深做實日常監督、強化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科學配置權力、加強權力制約等相關制度,堵塞制度漏洞,確定權力邊界,確保黨員干部依規依紀依法履職行權,防止權力出軌越界,從源頭上壓縮腐敗滋生的空間。
強化正反兩方面教育,縱深推進“不想腐”。通過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廉潔警示教育等,引導黨員干部檢視剖析自身,修身正己,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自覺守初心、走正道,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根基。要將嚴肅懲治、嚴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貫通融合起來,實現懲、治、防的協同聯動。在加大查辦案件力度的同時,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從案件查辦中發現管黨治黨的規律性問題、制度性漏洞,實現案件流程的優化再造,建立從查辦案件到促進治理的工作閉環,清理廉潔風險隱患,推動實現標本兼治的治理效果。
堅持依規治黨:管黨治黨的基本方式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把實事求是和依規依紀依法有機結合起來,既豐富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內涵,又夯實了依規依紀依法的實踐基礎。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基本方式。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將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起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為準繩,推進反腐敗各項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
進一步健全反腐敗法規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鏟除不良作風和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規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加強以黨章為中心的黨內法規建設和以憲法為核心的國家法律體系建設,通過修改黨章、出臺《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構建起較為完備的黨內法規體系,通過修改憲法,頒布監察法、政務處分法、監察官法,以及修改刑法、刑事訴訟法等不斷完善國家法律體系,全面提升了反腐敗斗爭的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為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在新征程上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要圍繞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完善基礎性法規制度,進一步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持續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對接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成果與時俱進修改監察法,健全紀法貫通、法法銜接的制度規范,把法規制度建設貫穿到反腐敗工作各個領域。
進一步推動反腐敗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增強法治意識,以黨章黨規黨紀、憲法法律法規為準繩,在弄清事實、收集確鑿證據的基礎上精準量紀執法、追責問責;增強程序意識,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開展監督執紀執法活動,規范業務流程,以優化程序保障執紀執法成效;增強證據意識,全面、客觀收集證據,嚴格依規依紀依法收集、固定、審查各種證據材料,堅持非法證據排除,既注重證據的客觀性又重視取證過程的合法性,以充分確鑿證據支撐事實清楚,確保案件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加強重點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對思想重視不夠、執行推進不力的及時約談提醒,對程序意識不強、定性量紀不準的加強知識宣講,對搞隨意變通、跑偏走樣的堅決查處問責,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進一步開展全覆蓋常態化紀法教育。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紀律處分條例為契機在全黨開展集中性紀律教育,強化法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制度意識,養成按制度規定辦事的習慣,自覺在法律法規制度框架內和法治軌道上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堅持深化改革、推動創新:解決腐敗現象深層次問題的根本出路
堅持改革創新,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與發展全過程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深化改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各項改革舉措要體現懲治和預防腐敗要求,同防范腐敗同步考慮、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現的腐敗漏洞,保障改革健康順利推進”。這深刻地揭示了反腐倡廉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關系。腐敗的本質是權力濫用,許多腐敗問題都與權力配置不科學、使用不規范、監督不到位有關。深化改革是不斷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解決腐敗現象深層次問題的根本出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在將防治腐敗融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切實有效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同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反腐敗體制障礙和制度漏洞,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阻斷腐敗的滋生蔓延。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以深化改革解決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堵塞體制機制漏洞和缺陷,使制度更契合經濟基礎的實際情況,著力破除限權治權制度不健全、重事前審批輕事中事后監管、重爭取投資輕項目管理等體制機制障礙,逐漸消除滋生腐敗問題的現象。
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科學配置權力,抓住定政策、作決策、審批監管等關鍵權力,圍繞權力授受、權力行使、權力制約和監督等環節,明確職責權限,合理配置權力和職能。完善黨和國家監督制度,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健全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貫通協同的黨內監督體系;推動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構建紀檢監察專責監督體系;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推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依法依規公開權力運行流程,促使權力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減少設租尋租機會。
推動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深化金融、國企、高校、體育、煙草、醫藥、糧食購銷、統計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動新興領域治理機制建設,堅決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建立腐敗預警懲治聯動機制,加強日常管理監督,把反腐敗關口前移,對廉潔風險隱患實施動態監測,強化對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快速處置,實現管權治吏各項制度機制銜接配合、系統聯動,層層設防阻斷腐敗滋生蔓延,讓反復發作的老問題逐漸減少,讓新出現的問題難以蔓延。
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治理: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重要方法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反腐敗是系統工程,也是持久任務,推動從個案清除、重點懲治向系統整治、全域治理提升轉變,是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重要方法、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動各項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從“全周期管理”角度出發,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就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反腐敗斗爭的整體性、關聯性、協同性,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止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提升腐敗治理的質效。
堅持整體性鏟除。堅持系統觀念,既要認識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體,又要關注到整體內部的結構,樹立全局意識,統籌謀劃,努力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來推進,將不敢腐的強大震懾效能、不能腐的剛性制度約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優勢融于一體,實現“三不腐”的功能整合、效應疊加。同時,透視局部頑瘴痼疾,對癥下藥、精準施治,深化整治重點領域關鍵部門腐敗毒瘤,堅決清理潛在風險隱患,糾治老病灶,遏制新問題,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
堅持關聯性鏟除。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從滋生腐敗問題的諸多因素的關聯性出發,系統施治,通過把握各個因素的內在聯系和外在作用關系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鏟除腐敗,不斷拓展反腐敗斗爭深度廣度。實踐中,需要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尤其是加大對行賄行為的懲治力度,對行賄所獲不正當利益進行追繳和糾正,斬斷滋生腐敗的利益鏈條;需要持之以恒凈化政治生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破“潛規則”,立“明規矩”,整治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推動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需要加強廉潔文化建設,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弘揚黨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家風建設,督促領導干部嚴管親屬子女。
堅持協同性鏟除。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應以系統集成的方式方法,實現反腐敗各項制度、各項措施在政策取向上協同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成果質效上互促增益,將加強教育、強化監督、發展法治、創新體制等各個要素環節融會貫通,形成合力,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推動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李雪勤 姚文勝?作者系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客座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