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午夜精品在线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邪态动恶图27期gif

 當前位置: 首頁 - 棗莊史志 - 古今名人

 
舍家為國舍命為民王鼎銘
 

  

舍家為國 舍命為民

 

王鼎銘(17721832),字新之,號彝軒,山東嶧縣郭里集(今屬棗莊市市中區(qū)西王莊鎮(zhèn))人,清道光年間湖南新田縣知縣。他以勤政廉潔聞名新田、嶧縣,更以慷慨赴死震驚朝野,道光皇帝連下四道圣旨予以褒獎,新田縣人民自發(fā)為他修建王公祠堂。其事跡先后收錄于《清史稿》《嶧縣志》《新田縣志》《棗莊市市中區(qū)志》,并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入人物傳。

王鼎銘出身于書香門第,世代在地方為官,家境殷實。曾祖父王士楚為貢生,祖父王灼為鄉(xiāng)飲賓,父親王鴻基為監(jiān)生。自幼聰慧勤學,品行尤佳,外受師訓,內奉母儀,博覽文典,文武兼?zhèn)洌丫覉髧尽?span>15歲入郡庠就學,19歲食餼鄉(xiāng)舉,20歲第一次縣試考取第一名,21歲參加縣試選為貢生。22歲第一次會試失敗,后多次會試均不第。23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治家,務本重農,家資漸厚。24歲開設中藥鋪,懸壺濟世。26歲開始學兵法,盡讀兵家秘笈。28歲與父親一起開設粥棚賑濟災民,后10余次在災荒之年搭建粥鋪,開倉放糧,賑濟百姓。36歲在家鄉(xiāng)設校授徒,培養(yǎng)桑梓弟子。39歲援例得授內閣中書。40歲充武會試同考官,后被提拔為主考官,選拔出一批優(yōu)秀的武生員。43歲加捐主事,后因母親年邁,被允許暫時歸里,侍奉老母。之后,仕途一直不順,返家“窮則獨善其身”。墾荒置業(yè),集山貨北運京津,銷煤炭南漕余杭,傳滬寧絲織于桑梓,引江蘇桑麻植嶧地,家家養(yǎng)蠶,戶戶紡織,民豐俗正,民安樂業(yè)。大荒之年,幾次免去南北洛、蘭城店等村的地租,對困難村民進行購買種子、贈送食物等救助。出錢架村東石橋一座,路人稱道。求古方廣散麻痄藥餌,痊活者甚眾。視孤兒外甥張詩載為己出,盡心撫育其成才出仕河南。待塾師葉學博為上賓,出資贍養(yǎng)直至病故,并厚禮殯葬。時常排憂解難于鄉(xiāng)鄰,為民請愿于署衙,扶弱濟貧,樂善好施,惠及鄉(xiāng)鄰,深孚眾望。

王鼎銘稟性善良,為人實在。一次在赴京趕考的旅店里,不期而遇因病被困的濰縣考生陳官俊。頗識醫(yī)術的他盡心為陳官俊診脈、抓藥、熬藥,待陳痊愈后以馬匹相贈,二人結伴同去京城赴試,一路照顧。陳攀宮折桂,他卻名落孫山。陳仕途順暢,后任禮部、吏部、工部、戶部尚書,成為嘉慶、道光皇帝倚重的近臣,并多次舉薦王鼎銘,他均以“父母在,不遠游”為由婉言謝絕。陳認他的兒子王澤溥為義子,并讓王鼎銘代替奉旨到外省十幾個縣巡察庫房。面對巡察庫房這個肥差,他不為所動,不僅沒有中飽私囊,反而賣了100多畝地,解決跟他巡查庫房隨員的各項費用,用倒貼錢財辦法忠誠完成朋友所托之事,更加贏得陳的信賴與尊敬。

清道光九年(1829)秋,王鼎銘的父母已經仙逝,兩個妹妹也已出嫁,陳官俊再次推薦他為湖南新田知縣。此時,他虛歲已有59,本該在家頤養(yǎng)天年,而毅然前往3000多里外的偏遠之地做官,足以看出他“治國安邦平天下”“舍小家為大家”的遠大抱負。于是,他把偌大的家業(yè)交于妻弟打理,離別妻子、兒女,帶著書童和仆人,從運河坐船至長江,然后從長江溯水而上。下船后,從湖南桂陽州開始,他脫下官服,換上便裝,一路步行探察民情,進入新田縣境。未入縣衙之前,他夜宿城隍廟,對神發(fā)誓:“爾理陰,我理陽,自今以往,仗爾靈,啟我心,令有不職,神其殛之。”既入縣衙,他謝絕士紳們?yōu)樗麥蕚涞墓僬辉诖筇玫钠帲罱艘粋€簡易帳篷,作為自己的休憩之所,并明令下屬官吏不得隨意進入,而平民百姓則可以直接進來申冤鳴屈。 

到新田任職后,王鼎銘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衙門作風。他規(guī)定,衙門口兩側站崗的衙役一律裁撤,僅保留大門內廂房一名人員值班。百姓進衙門辦事,不得盤問、阻攔。衙門大堂兩側抓差辦案人員精簡后,留下人員撤到幕后聽候指令。縣衙內所有官吏差役須忠于職守,不得隨意串崗走動、嬉戲聊天。

與此同時,他也為自己約法三章:民來告狀,立予判決,不得隨意拖延;如需調查,限以旬日,不得虎頭蛇尾,糊弄百姓;自己動手,事必躬親,不得偷懶耍滑,委托他人代勞。外出時,從不鳴鑼開道,不擺縣太爺的架子,只帶一仆一役,食用自備,從不擾民,也不接受百姓的禮品、宴請,平日粗茶淡飯。購買東西,均按當地市價付錢。

在新田縣任職的近3年時間里,為使辦案準確、公正,他不分寒暑、夜以繼日地剖析案情,遇到疑難問題則微服私訪,待查清事實后才肯罷休。經手所辦案件,從未出現過差錯,因此贏得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人稱“王青天”。

當時的湖南新田是一個窮地方,當地流傳的民謠稱“新田苦,苦新田,人畜用水貴如鹽,旱死蛤蟆餓死鼠,有女莫嫁到新田。”王鼎銘上任后,關心百姓疾苦,經常勸諭百姓勤勉農桑。根據新田縣“窮山惡水、十年九旱”的惡劣自然條件,他因地制宜,鼓勵人們開墾荒山,筑壩攔水,興修水利,解決人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他還非常重視當地教育發(fā)展,籌集資金興辦官學,發(fā)展私學,使更多平民子女得以讀書受教。在縣試錄取過程中,他秉公辦事,執(zhí)法嚴明,使大批品行端正有真才實學之人走上仕途。僅用不到3年的時間,將新田治理成“月印干潭,六房如水,陽回大地,萬戶皆春”。而這一切,靠的就是他的施政理念——“天理、國法、人情”。

根據《嶧縣志》和《新田縣昭忠祠王鼎銘事略》記載,王鼎銘上任后,首先做民風教育,辦夜校、開義學,每逢朔望之日,他都親自講學,并在圩鎮(zhèn)村坊路口豎立起“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的石碑,用以教育百姓。他還將皇帝的旨意、法律條文、當地流傳的格言等編印成冊,發(fā)給百姓閱讀,避免百姓因無知而觸犯刑律。

遇到旱澇災害,他總是急百姓之所急,其“披枷求雨”的故事至今還在當地流傳。到新田的第二年夏天,新田久旱不雨,地里的禾苗多被旱死,百姓面臨大災之年。他心急如焚,天天到城隍廟求雨,但未能如愿。之后,決定親自披枷,向老天求雨。于是,在炎炎烈日下,人們看到他身披刑枷,跪在地上,哭泣求雨。到了晚上,天空烏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百姓歡呼雀躍,衷心感謝這位知縣大人,趕緊將疲憊不堪的他抬進縣衙。雖然并不是他的行動感動了上天,但他急民所難的誠心卻感動了新田的百姓。

王鼎銘德行彰著,受到當地百姓的敬仰。有人搜集其政績言行,準備編輯成冊刊印、散發(fā),他知道后堅決制止。再三表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做的,不足以宣揚,并希望百姓們能給他多提意見和建議,共同把新田縣治理好。

在新田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后,面臨無款可賑的危局,王鼎銘派人回山東老家變賣部分田地,籌款救濟新田百姓。棗莊有首民謠:“賣了南北洛,家產沒覺著。賣了蘭城店,家產去一半。”說的就是他的事。

他為官期間共變賣了三次田產。其中在京城任巡庫時一次,在新田任內兩次。新田任內第一次賣地,是清道光九年(1829)剛到新田任知縣的時候。那時,新田大旱,災情十分嚴重,老百姓逃荒要飯,流離失所。他派人回家,變賣了自己的南洛、北洛田產。之后,他在新田沿途搭建粥棚,并在全縣農村廣建塘壩。在新田,至今還有很多以塘命名的村莊,可見當年修建的塘壩之多。

新田任內第二次賣地,是清道光十年(1830)。為了徹底解決新田的貧窮落后問題,解決少有所學、老有所養(yǎng)等問題,他決心創(chuàng)辦童子軍和眾善堂。為解決這部分經費,他除了在本縣籌集資金外,又派人到家鄉(xiāng)賣掉了蘭城店的土地。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一個封建官吏不貪已是難能可貴,再把自己的家產賣掉,為老百姓辦事,恐怕古今少有。

清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湖南江華縣瑤族首領趙金龍率眾起義。當時朝廷正準備選任王鼎銘為山西潞安州知州,撫臺將他招到省城去商談任職一事。聞聽趙金龍率瑤民起義,他顧不上與撫臺細談,連忙回到新田縣。為防止新田縣瑤民盲目跟從,他不顧旅途勞累,頂風冒雪游走于山間瑤寨,勸說瑤民,他一個人跑不過來,就找來六位與他容貌相近的人,穿上官服,分赴各瑤寨做群眾工作,使當地民心很快安定下來。他還邀請瑤族首領到縣衙做客,講明國家動亂百姓更苦,唯有社會安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的道理。他召集士紳、鄉(xiāng)民,組織隊伍,制造武器,加強城防。沒過多久,趙金龍的部隊逼近了城防較差的新田縣城。他讓城內百姓到城外躲避,而自己卻穿好官服,端坐于大堂之上,靜候敵軍的到來。并在書案上大書:“爾果與我新田為仇,當殺我,勿傷我百姓。”甘愿以自己的生命換取百姓的安全。并指著準備好的繩索對手下說:“城亡,吾舍此無別策矣!”他視死如歸的舉動感動了當地百姓,遠近百姓爭相報名御敵。第二天,就集結了1萬多人的隊伍。他將眾人兵分四路,合擊駐扎在距縣城不遠的查林鋪的敵人,首戰(zhàn)告捷,俘獲19人。戰(zhàn)斗中他身先士卒,騎馬沖在隊伍的前列。次日,隊伍行進到距查林鋪幾里遠的牯牛崗,他察覺四周沒有動靜,料有伏兵,趕忙止住兵馬。果然,沒多久,伏兵四起,趙金龍的部隊將他帶領的鄉(xiāng)勇、官兵圍困在當中。趙金龍的部隊平日訓練有素,并久經沙場,而鄉(xiāng)勇、官兵大部分都是新招募來的,多不習戰(zhàn),匆忙對陣,立即潰不成軍。他看到鄉(xiāng)勇、官兵死傷眾多,大慟詈曰:“奈何殺我百姓?”不料被敵軍炮火擊中,受傷落馬,敵軍遂上前將他擒獲。他仍然痛罵不止,敵軍挖去了他的雙眼,又割下了他的首級,揚長而去。

趙金龍的部隊攻下新田縣城后不久就撤走了,百姓們慌忙尋找遇害的王鼎銘,在窩塘找到了他的首級,在牯牛崗尋到了他的尸體,抬回城隍廟焚香哭拜,以禮成殮,百姓們聞之后無不痛哭。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道光皇帝降旨旌表,稱贊王鼎銘“學通載籍,文武兼?zhèn)洹g砉P生華,會賦窈窕文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其功勞惠及父母、妻子,褒獎祭葬入昭忠祠,并被授予云騎尉世職。湖南新田至今對他有口皆碑,贊譽他“才高八斗驚北國,德重五岳播南疆。”被湖南人民譽他為之“勤傾民生,廉為吏范”。王鼎銘的親屬趕往新田縣處理喪事,途中歷時93天,行程2000多公里,將其靈柩運回故鄉(xiāng)嶧縣,安葬在今市中區(qū)西王莊鎮(zhèn)趙莊村北。王鼎銘墓園,已經成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棗莊市市中區(qū)愛國主義、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摘自棗莊市古代廉吏紀念館《王鼎銘事跡介紹》)




研究成果
棗莊黨史
棗莊史志
電話:0632-8685016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光明大道262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備案證編號:魯ICP備14011134號
備案信息查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2022 版權所有: 棗莊黨史史志網